你可能不会相信
世界有个国家今天喝的水,是30年前下的雨!
它是哪?
它是德国!
没错,就是德国
她的饮用水品质一直广受好评,但当汉诺威一家制水厂工程师亲口告诉小编这个“真相”时,我与你一样也是疑惑万分——水难道不应该是越新鲜越好吗?德国人还热衷于喝“陈年佳酿”?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我们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一般情况下水源地取水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指的是陆地表面暴露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像上海的四大水源地——青草沙、金泽、陈行、东风西沙,都取的是地表水。地下水,一般指储存在地表以下20公里以内地层空隙中的水。在德国,供水厂取用的都是水资源保护区内经年沉淀的地下水,雨水从天上落到泥土中,然后不断积聚,再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30年前的雨”经历了一段马拉松式的旅程才到达了德国居民的家中。
那么……
来自地下的水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德国首都柏林的饮用水情况。
?
为什么选择纯天然的“地下水”?
柏林的饮用水主要也取自于地下水。柏林理想的地理条件、广泛的水资源保护区和严格的预防措施保证了其水源的高品质。依托柏林众多水源保护区自身条件的优势,利用土层过滤净化水资源,使得地表水慢慢沉淀为地下水,同时起到自然清洁水的效果,水的品质在下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加上柏林拥有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自来水厂在处理过程中不添加化学物质,仅需要去除影响水质口感与颜色的铁和锰元素,就能供应给市民优质的饮用水,所以德国人经常将其饮用水标榜为纯天然产物。
德国一家名为“质量监督局”的消费者机构,公开建议柏林居民应该喝自来水而不是瓶装水。因为,在柏林的自来水中矿物质的含量,尤其是镁含量比许多被测试的矿泉水都要高。而且,柏林自来水的水质水平要高于德国的国家标准。
?
柏林饮用水的评价如此之高,
你是不是认为地下水就一定比地表水好呢?
小编认为,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只是水源储存形式不同,并不能代表水源自身品质的高低。柏林之所以选择地下水水源,是因为其具备卓越的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保护能力,优越的自然条件、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大的技术支撑多方面统筹协调才能保障地下水的质量(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就很难恢复)。而像我国浙江千岛湖、青海三江源等水源保护区等地区的水体都是地表水,由于地理条件出色,水质均达到了地表水I级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经过妥善的保存和保护,水源能够安全地输送到水厂,再经过必要的工艺处理后惠及千家万户,这些地表水水源的水质、口感并不逊色于国外的地下水。
所以
饮用水的好坏
其水源的本底品质以及存储方式的保护能力才是关键
?
所以德国人不喝瓶装水嘛?
——“纯天然水”的困惑
背负着“纯天然水”盛名的柏林饮用水,由于地下水会吸收大量的矿物质,所以会受到“硬度”过高的困扰。
“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总浓度。钙离子和镁离子含量越多,水的硬度越大。由于柏林饮用水是通过常年土层过滤,水源中矿物质多,表示钙、镁离子也多,这对人们身体健康有一定好处,但长期使用会加速皮肤老化,存在形成体内结石的隐患,同时管道及用水设备(咖啡机、洗碗机等)的结垢率也会大大增加,影响正常使用。
小编查找了不少资料,发现对于水质硬度程度的界定,全球未有统一且清晰的标准。各个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相应分类标准:
德制硬度标准[°dH] |
美制硬度标准[ppm] |
水的属性 |
小于 8.4 |
低于142 |
软水 |
8.4 到14 |
142到252 |
中等硬度水 |
大于14 |
大于252 |
硬水 |
备注:德国以“德制硬度”(°dH)为单位进行衡量,美国等国家则以美制硬度(PPM)为单位进行衡量,德制硬度是以每升水中含有的氧化钙的毫克数来计算的,每10毫克氧化钙,相当于1德度。因此,如果换算成以碳酸钙为计量标准的毫克/升,即PPM(美制硬度标准),就是1德度约等于17.847PPM
柏林的出厂饮用水平均硬度在14-25 °dH之间,(换算成美制硬度标准约为252-447ppm)。根据《洗涤剂和清洁剂条例》(WRMG)的界定,柏林饮用水的硬度被认为是“中硬至硬”。 虽然德国的一些官方组织认为德国饮用水的品质不会受到其高硬度的影响,矿物质对人体有益,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德国市民都安装了软水机,通过减少钙镁离子来大幅降低水的硬度。
?
那么是不是水的硬度越低就越好呢?
上海的水质硬度又是怎样的?
小编认为
凡事都需把握一个“度”
走极端则会过犹不及
对水质的要求也是如此。
根据上海市相关部门提供的“中心城区水质报告”中的数据来看,上海中心城区饮用水的总硬度在126ppm左右,基本属于软水的区域范围之内,称得上软硬适中,一般情况下不需额外处理,能够满足市民基本的饮用需求。
所以
下次可别被琳琅满目的软水机广告给忽悠了哦?
PS:水垢你了解哇?不了解的,净水小编的“水垢补习班”了解下!
人称蔡爷 ,拒绝脱发及油腻的80后,曾混迹建设管理领域10年,如今涉足水务的跨界媒体人。勤于思考,笔耕不辍。非科班出身,却想整点大众喜闻乐见的水科普。欢迎来稿诉说您关心的水问题!
材料来源:https://www.bwb.de/en
材料供稿:翁潇琳
材料翻译:张竞峥 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