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以“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高质量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通过创新技术方法、强化协同联动,甘肃构建“保护类+管控类”双轨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一张图”。
在攻坚突破阶段,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实施省级调查评估项目,联合酒泉、庆阳等地开展专项工作,一年内完成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重点区划定。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开展水文地质钻探等现场工作,获取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等核心参数,夯实数据基础。
同时,强化质量管控,每月召开全省推进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全流程质控,组织60余次技术评审会,并邀请省部级专家严格把关,保障成果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
此外,通过加强协同联动,跨部门协同整合多行业数据资源,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充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确保划定成果与地方实际紧密衔接。
为提升重点区划定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甘肃省创新采用“靶向聚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维控差”四大策略,构建起符合地域特征的全流程管控体系。
在“靶向聚焦”策略中,针对富水性强但资料欠缺区域实施工作量集中投放,对数据丰富但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强化验证体系,通过缩小工作靶区实现资源精准配置,确保全省14个市(州)成果精度统一达标,有效破解大区域精度管理难题。
“因地制宜”策略,深度融合区域供水实际,创造性地将“唯一地下水供水源区域”纳入高功能价值圈层,赋予其与“富水性强、水质好”区域同等权重,通过衔接区域供水实际,实现划定结果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具备实践操作性。
在“精准施策”策略中,全流程把控参数质量,严格执行水文地质钻探全孔取芯、室内土工试验验证包气带岩性、双环渗水试验校准降雨入渗系数等技术方法,确保参数获取“全流程可追溯”。
“多维控差”策略则通过构建“四维误差防控体系”,将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与地下水类型分布规律深度融合深化系统认知,优化点位布局提升复杂区域监测密度,通过统一插值范围、规范网格剖分,并增设人为控制点,以引导数据正态分布,绘制污染源与监测点关系图谱,由资深专家团队审核数据,确保结果真实可靠,减少人为误差。
经科学划定,甘肃共划定保护类区域732个单元(面积6370.56平方公里)、管控类区域171个单元(面积4189.89平方公里),涵盖386个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15个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实现地下水富水性、水质、脆弱性等要素可视化,让“看不见的地下水”变得清晰可查,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