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中国水利报:一渠激活江山 丰碑见证蝶变——黑龙江引汤灌区60年发展纪实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9  来源:黑龙江水利厅  浏览次数:406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凤鸣山下引汤灌区渠首。由于已经过了灌溉期,渠首的进水闸已经关闭,汤旺河还没有完全结冰,丰沛纯净的河水跨过混凝土重力滚水坝向远方潺潺流去。

  “俺们村的大米因为水源好,大家伙儿都抢着要!”作为灌区内受益时间最长的村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汤原镇仙马村支书唐有海自豪地说。

  引汤灌区是我国434个大型灌区之一。60年来,汤原人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引汤精神,创造了龙江大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奇迹。如今,灌区工程已成为汤原县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依托,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渠改河山,丰碑永屹立。砥砺奋进60年,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引汤灌区工程,变水害为水利,让昔日“看天吃饭”的低产田变成了千里沃野,让汤原人告别了旱涝交替的贫苦过去。引汤灌区在龙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

  三战引汤 矢志不渝

  汤原,因全长509公里的松花江支流汤旺河而得名。汤旺河水量丰沛,两岸土质肥沃,位于下游的汤原县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尝试发展水稻种植,但因洪水袭扰和灌溉设施简陋,水稻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1958年深秋,鉴于汤旺河适合引水自流灌溉的特点,汤原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大干一冬春,实现水利化”的号召,吹响了引汤灌区的建设号角。

  “1.2万人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带行李,兵分两路,一路会战渠首工程,一路会战总干渠工程。”在汤原县博物馆“引汤工程建设六十周年”图片展现场,汤原县水务局河道管理处主任孟雷介绍,历经3年时间,汤原人劈山凿石,人拉肩扛完成土石方280万立方米,汤原、胜利等3个乡镇3000亩水田第一次用上了汤旺河水。

  然而,天公不作美,1960年和1961年的两场大洪水,无情冲毁了汤原人辛苦筑起的柳石拦河坝。

  1975年寒冬,引汤工程二度上马。

  “和男同志一样,抡大锤、推小车、抛土方,我都干过。”“铁姑娘队”队长曾杰自豪地说。参与工程建设后,作为知青的曾杰,毅然决然留在了汤原县水务局工作。

  和曾杰一样,当时不满18岁的郝建民,参加工作仅25天就加入了引汤会战。“三千人的专业队伍,农闲季节现场施工有上万人,正所谓‘千军万马战引汤’。”从建设者到管理者,郝建民后来成为了汤原县水务局局长,与引汤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经12载,总干渠向前推进了18.3公里,2座水力发电站建成投产,永久性混凝土重力坝和进水闸改建完成,引汤工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由于引汤灌区工程未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汤原县自身又不具备资金和技术力量,1987年,工程再度下马。

  “九五”期间,引汤灌区列为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县人民翘首以待的引汤续建工程终于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时任县委书记田立英巾帼不让须眉,跑资金,找专家,克服各方压力,千方百计促成引汤工程再度上马。

  1998年,引汤续建工程十几公里的施工段全面铺开,现场车水马龙、机器轰鸣。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引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拨付总投资3.4亿元支撑工程建设,全面奏响了新时期水利建设的赞歌。

  攻坚克难 玉汝于成

  三战引汤,规模大,投入大,难度更大,“拦路虎”接踵而至。总干渠老道庙改线、红土崖子削坡治理、解放岗和吉成岗深挖方等四大难工,以及香兰河、甜水河、黑金河三大跨河交叉涵,汤原县几代水利建设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将难题逐一化解。

  “测量都在冬季,早上6点出发,背着一壶水和一盒冷饭,天黑透了再回去,经常整理测量资料到深夜。”已过花甲之年的肖刚参加过两次引汤工程建设,刚工作就参与到工程勘测设计中,后成为汤原县水利公司总经理。

  回忆起1998年三战引汤时在解放岗和吉成岗施工遇到的困难,肖刚说:“当时降水多、湿度大,拉土车进不来,土方开挖量又特别大。”解放岗难工段渠道平均挖深15米,最大挖深17米,土方开挖量极大。加上大部分渠段土质为松散的粉砂土,边挖边塌,不仅无法做坡,渠底渗漏也很严重。“我们用推土机一点一点开挖,就像蚂蚁搬山一样,还要及时倒运、外运弃土,防止塌方。”另一方面,汤原水利人在渠底铺设防渗膜,对边坡进行防渗衬砌,并建截流沟、修坡水入渠工程、营造水保林,三管齐下,总干渠成功穿过解放岗。

  交叉枢纽工程多是引汤灌区的亮点,也是难点。香兰河、甜水河、黑金河交叉工程分别与总干渠正交。引汤人分别修建了三孔、二孔、四孔流量不等的方涵,引导坡水从渠下涵洞通过,彻底解决坡水挟沙入渠淤积水毁问题,成功摆脱了大水大毁、小水小毁的局面。

  施工难,难不倒有着光荣传统的引汤人。新一代引汤人继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大胆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格节河倒虹吸工程单项投资1234万元,是引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单项投资最大的建筑物,于2009年年底建成,打破了扩大灌溉面积的“瓶颈”,格节河以东41.36万亩水田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老道庙滑坡段为冰水台地,人工开挖渠道时,挖掉下部土体常使上部土体失去支撑下滑,堵塞过水断面。1998年施工对老道庙段进行了改线处理,下滑淤积现象有所缓解。2013年续建时,采用先进的混凝土箱式护坡技术,对岸坡进行支挡护砌,滑坡淤积影响通水问题彻底解决。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60年的建设过程中,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水利厅的科学指导下,市县两级班子带领引汤人攻坚克难,把将汤旺河水引入汤原、造福汤原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实干担当、默默奉献筑成了引汤灌区工程这座“生命渠”。

  续建配套 水育汤原

  站在引汤灌区渠首大桥上,已经结冰的汤旺河水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一眼望不到尽头,两岸是一片片被白雪覆盖着的平整稻田地。“引汤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在汤原县脱贫致富中,灌区作用极为关键。”汤原县引汤灌区管理处主任徐明革说。1999年后,引汤灌区经过12期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新增水田15.66万亩,改善水田6.21万亩,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离引汤渠首仅6公里的汤原镇仙马村,是第一个享受到引汤自流水福利的村子。全村水田面积已经从当初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有了引汤水,旱能灌,涝能排,水田稳产,每垧地水田收入万元不成问题。”仙马村支书唐有海说。统灌统排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用水纠纷,抢水争水的现象早就没有了。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仅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同时带动了区内大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胜利乡合力村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村以前从松花江三级提水灌溉,一垧地光水电费就高达1300元,2002年用上了引汤自流水灌溉后只用交水费300元。”合力村时任村支书曹树国说。引汤水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种地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良好的水质和充足的水量还为种植高价值的有机水稻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曹树国的带领下,2013年合力村成立了合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种的黄芪大米,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但每斤要比普通大米贵一块钱,效益很好。”曹树国由衷感叹,“几代人的努力,真是给我们老百姓造了福。”目前,灌区内有大米加工企业20个,年加工能力40万吨。

  西起凤鸣山,东至永发乡,如今的引汤灌区横跨6个乡镇和2个农场,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呈扇形分布的引汤灌区,还有18.37万亩的灌溉面积没有受益。将干渠延伸20公里,再修8条总长40公里的支渠和53座配套建筑物,一幅涵盖全部40.24万亩灌溉面积的新蓝图已经酝酿成形。

  在徐明革的心中,引汤灌区将与汤旺河灌区、莲江口灌区和在引汤渠首右侧新建的香竹灌区一起,整合为更大规模的大型灌区。引汤灌区面积将由40万亩扩大到84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近2亿公斤,年增加农民收入2亿多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参与引汤灌区工程建设,最离不开的也是引汤工程。”和引汤灌区同岁的李俊芳老人感慨地说,从参与建设到成为汤原县水利公司总经理,引汤工程给了他全部,“一提起引汤我就很骄傲”。回眸引汤灌区60年的发展历程,无数个像李俊芳一样的引汤人,用激情和汗水浇筑起这条承载梦想和希望的小兴安岭脚下的“红旗渠”,用六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谱写着中国梦的生动乐章。

  未来,引汤灌区将同黑龙江省内的14.5万处大中小型灌区一道,以“节水优先”为原则,大力开展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管理节水,加快灌区信息化、生态化建设,逐步成为符合“三节两化”要求的节水灌区、数字灌区、生态灌区和民生灌区。一个现代化的新引汤正昂首阔步走来!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