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奋力跨越制约发展的“三座大山” 庆阳环县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饮水、电力建设纪实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浏览次数:423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全县9236平方公里被1.7万多道沟壑分割得支离破碎,全县7万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这数以万计的山坡、残塬上。

  据环县志记载,环县自古“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

  这些自然原因,制约了环县的交通发展、饮水安全、电力建设,也制约着环县的产业发展。环县的群众形象地把水电路称为制约环县发展的“三座大山”。

  改革开放40年来,环县不等不靠,多措并举,奋力翻越,一步步地破解着历史“密码”。

  从没有路到通上柏油路

  改革开放初,环县仅有1条过境三级油路,8条简易砂路,全长495公里,路面窄,路况差。因为道路“瓶颈”,外面的信息进不去、群众的产品出不来,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

  2000年左右,实施了211国道改建工程,该国道升级为二级公路。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通乡柏油路和通村砂砾路建设。2015年,完成了全县通乡柏油路工程。

  2015年以来,环县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完成了全县1942公里的乡村道路,惠及137个行政村20余万群众。截至2016年底,全县25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449公里,其中通村公路188条2840公里,占总里程的82%。

  杨坪沟村37.6平方公里的土地被26道沟壑分割得支离破碎,全村302户1210人分散居住在23个山头、山坡上。上世纪90年代,该村村民晴天路难行、雨天出不去,村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毛驴。

  2014年,环县实施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三年时间,新修了通往杨坪沟村、辛坪村、杨庙掌村、西川村、沈岭村、朱塬村的6条通村柏油路,村内柏油路总里程达到30公里,五成以上农户距离柏油路在3公里以内。

  “以前去一趟镇上都是大难题,更别提进县城了。”杨坪沟村村主任张世斌说,通上柏油路后,村上随即开通了公交车,从前一辈子没出过村子的老人,圆了朝夕往返县城的梦想。

  2017年,纵穿环县的银西高铁、甜永高速两条路全面开工建设。工程一开建,环县人民看到了新希望。据了解,该两项工程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这将成为环县发展的新动脉。

  从“人担驴驮”到通上自来水

  环县是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区。过去,群众“吃饭靠天、吃水望云”,一年有近半年时间缺水。

  山城乡山城堡村67岁村民冯世志回忆,小时候,他家附近仅有的一眼泉水就是方圆10公里群众饮水的唯一来源,每到晚上,群众便排队取水,直至天明。

  为解决饮水困难,环县干旱山区群众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眼水窖,夏季集一窖雨水,冬季积一窖雪,冬末春初,苦水河里的冰块矿化物含量低,再打一些冰块存到水窖里。一年四季,环县人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解决饮水上。

  改革开放后,环县投资12万元首次在山城乡建了一座苦水淡化站,缓解了周围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此后,环县又实施了“两西”建设、“老区”建设及扶贫、以工代赈、人饮专项、扬黄一期工程、小型水利灌溉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等水利建设项目,环县人的饮水状况逐渐好转。

  到2005年,全县建成雨水集流工程2.1万处、水泥窖4.2万眼,曾一度缓解了7.5万人的饮水难题。但由于资金、技术、规模等多种原因,大多建成的工程要么收不上水,要么收的水不够用。

  2005年,环县的极度干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一篇《甘肃环县遭遇特大旱灾群众饮水告急》的内参,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省上领导及时做出安排部署。2006年,环县下大力气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家家户户要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和两口30立方米的水泥窖。

  之后,环县每年都为因水窖损毁导致饮水不安全的农户和新分户的群众继续新建集流场窖。目前,该县有9.16万眼水窖,6.21万处集流场,2671眼小电井,小型供水工程34处。

  水窖基本解决了正常年景下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可遇到大旱之年,水窖蓄不到水,饮水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环县实施了扬黄续建工程,将黄河水通到乡镇、村组,对一些有条件的农户,水可以直接通到了家里。

  到2017年底,扬黄供水工程已覆盖全县16个乡镇的92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为21.8万人,全县7万多户农村居民中,4.2万户已经通过实施扬黄工程、机井等项目,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一些居住偏远的农户,在遇上极度干旱的年份时,最远拉水距离由原来的30公里缩短到目前的5公里左右。

  从煤油灯到现代化电器

  户户通电,环县比较迟。2006年,环县还有36个村5442户群众家的照明还依靠煤油灯。因为没有电,群众家里就没有电灯、电器、电话,生活好像比世界慢了好多拍。

  2006年,环县下大力气,决心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对后期通电任务排出了任务图和时间表:2007—2008年实施村民小组全部通电,涉及271个村民小组1.1万户;2009—2010年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涉及近千户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

  通上了电,群众也开启了新的生活,家家户户都买了彩色电视机,一些群众还买了电磁炉、电冰箱,大多群众都买了电水泵、电动铡草机等电动农机械。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群众发展起了规模养殖,但照明和生活用的两相电带不动一些农机械,饲草料粉碎还得到几公里外去加工,群众的“用电梦”还没有圆。

  看到群众的难处,县委、县政府决心加快实施农电网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村村、组组通动力电工程,配套实施养殖大户、合作社通动力电工程。

  在农电网提升改造过程中,环县万余户群众实现了动力电到户,环县人正在经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时代。

  “以前夏季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想看天气预报,可每到电视机都开的时候,因为用电负荷太大,就经常断电,没等电修好,天气预报就完了,农电网升级后,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村民李林红说。

  2015年,陈旗塬村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不仅组组通了动力电,一些居住集中的农户还直接辐射到户。“如今有了动力电,在家就可以加工饲草料,再也不用开着三轮车到村上粉碎饲料了。”李林红说。

  动力电不仅悄悄地改变着群众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环县的农村用电正在悄然迈入“动力”时代。八成以上农户购买了电冰箱,很多群众原来用的老式“大屁股”电视机换成了液晶平板电视,老式铡草机更换成了新式的揉丝机,一些居住集中的群众家里还拉上了网,接上了无线路由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