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崭新的三层楼,配备设施齐全,跟城里的幼儿园一样好。老百姓说:“农场不移交地方,孩子们就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条件。”
去年11月26日,海南省首家改“姓”地方的农场———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农场正式挂牌,移交地方仅4个多月的时间,白沙农场喜事连连。
白沙县政府投资533万元,为白沙农场实施场部及周边生产队管网延伸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计划今年5月全面完工,受益群众近7000人。这些农场群众,将与白沙县城百姓同饮“一江水”。对于偏远连队的其他农场群众,年底前,白沙县政府也将投入资金解决他们的饮水安全问题。
牙叉河畔,占地50亩的农场职工安置区将建设96套保障性住房。
农垦牙叉医院和农垦白沙医院,两个医院的旧住院部大楼全被推倒重建,投资者还是白沙县政府。
“受体制机制限制,过去难办成的事,今年一年都将完成。”白沙农场场长何秋香说,农场移交地方,打破了过去农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障碍。
移交前,白沙农场根据自身条件,邀请东北财经大学团队为其量身定做了“10年发展规划”。
“规划虽好,但苦于胶林、茶场纷纷剥离,造成白沙农场融资困难。”何秋香徒有一腔热情,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移交地方后,白沙县政府向省财政借款3000万元,作为支持农场规划项目启动资金。如今,白沙农场规划的11个项目中有6个已经启动。
何秋香很有信心,她认准资源丰富、条件独特的白沙农场能在移交地方后走出一条新路。(记者杨勇 特约记者陈志强 通讯员杨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