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物价局首次组织14名大市区水价听证会参加人到供水管网改造现场和供水企业(如图)参观。听证会参加人一行先后参观了莞城供水管网改造现场、市区第三水厂取水口及工艺处理流程。不少听证会参加人表示,这次活动增加了他们对全市供水管网和水企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为听证会提意见,“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新旧水管的对比,我们很难想象水企的压力。”
第1站
莞城供水管网改造现场
老化水管改造应由三方承担
一些用了10年、15年甚至20年的锈化管材,被从地下挖出来,换上崭新的PE管材。不少听证会参加人还是首次看到这种情景,他们仔细询问材质和供水效果,同时咨询相关费用。
据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2009年开始推行旧管网改造至今,东江水务已投资逾8000万元,对大市区范围内的26个片区近400公里的管网进行改造,更换新型水表5.5万个。受益用户近4万户,惠及百姓超过20万人。
据悉,东江水务还计划投入约1.5亿元专项资金,对市区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供水水质达到新国标。在2012年内完成对莞城博厦片区等13个片区的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同时还将投入约1.4亿元加大对管网设施的建设,实现大市区供水管联网互通。
“建议政府应给予水企一些补助。”来自莞城市桥的梁剑铭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化管网改造工程浩大,水企会“吃不消”,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水企和社会共同承担。
第2站
市区第三水厂
“生物预警装置”检测水质
随后,听证会参加人一行来到市区第三水厂。据东江水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东莞最大的水厂,生产能力达到了110万方/天,向市区、大岭山、长安和虎门供水,每天约有158万人喝第三水厂的水,高峰时达到了250多万人。
参观人员首先被该厂的“生物预警装置”所吸引。该装置养了很多鱼,从东江中抽上原水后,直接经过这里,从而发现水质中存在的问题。最让听证人员震撼的,是水厂的工艺处理流程。经历了过滤、沉淀、消毒等层层工序之后,东江水才能最终流入市民家中。
据悉,为减轻供水管网的腐蚀程度,提升各水厂
为何组织听证人员参观水厂?
市物价局:搭建平台让听证人员了解水企实情
组织听证人员参观水厂,这在市物价局还是头一回。这背后是出于什么考量?市物价局副局长陈志超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搭建平台,让听证会参加人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申述理由的水平,更好地为听证会提供参考。
“如果听证人员连基本的水的运作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好的理由来呢?”陈志超表示,听证会参加人如果仅凭感观认识,就发表不出好的意见。因而了解水的运作流程,既是听证会参加人的权利,也是义务。
“不要为了提水价而提水价。”陈志超说,提水价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行为,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治理水污染、水资源的保护等内在的考量。然而,由于水是一种公共的产品,直接与市民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陈志超说,所以要综合实际情况,看水价提多少,能达到供水安全的目的,让社会充分论证。
听证人员声音
人大代表陈淑贞:
望政府补贴水企提水质
作为参加听证会的唯一人大代表,陈淑贞对涨水价表示理解。“我之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意见,发现很多市民都是反对。我觉得涨幅可以接受,倾向第一种方案。”
陈淑贞说,自己家住莞城旧区,在2009年进行过管网改造,水质好了很多,黄水锈水都不见了。但感觉水还是有点味道,自己在家里买了净水器后,就好多了。“希望水企进一步提升水质,政府能给水企一定的补贴和支持,让他们做得更好。”
新莞人陆光友:
赞成首套方案一步到位
陆光友去年曾通过媒体报名参加大市区水价调整听证会,但听证会却遭遇搁浅。“当前物价上涨,水价也应该涨一点。我觉得调价幅度还不算高,我支持第一套方案,一步到位。”
作为一名新莞人,陆光友从2004年起就在东城温塘租房子住。“最初房东收我们2元每方的水费,到后来的2.2元、3元……更奇怪的是,去年底大市
市民陈伟辉:
希望政府加大治水力度
家住东城桑园的陈伟辉说,他这次报名参加听证会,主要想了解两个问题:怎么听?怎么证?他表示,如果水价提了,水质好了,服务好了,没问题;如果水污染更大,就不该了。
陈伟辉痛心地对记者说,他家附近,以前流淌着干净的河水,小时候在里面游泳,现在却变成了“黑龙江”,想洗下手都不行。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治水力度,还东莞青山绿水。
酒店经营者何华忠:
希望有第三种调价方案
听证会参加人之一,城区某酒店的经营者何华忠表示,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水价上涨会增加企业成本,希望能有“第三种方案”,能更加考虑企业的困难。
何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酒店每个月用水在1万元左右,如果涨价大概每月多支出1万元
第1站
莞城供水管网改造现场
老化水管改造应由三方承担
一些用了10年、15年甚至20年的锈化管材,被从地下挖出来,换上崭新的PE管材。不少听证会参加人还是首次看到这种情景,他们仔细询问材质和供水效果,同时咨询相关费用。
据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2009年开始推行旧管网改造至今,东江水务已投资逾8000万元,对大市区范围内的26个片区近400公里的管网进行改造,更换新型水表5.5万个。受益用户近4万户,惠及百姓超过20万人。
据悉,东江水务还计划投入约1.5亿元专项资金,对市区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供水水质达到新国标。在2012年内完成对莞城博厦片区等13个片区的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同时还将投入约1.4亿元加大对管网设施的建设,实现大市区供水管联网互通。
“建议政府应给予水企一些补助。”来自莞城市桥的梁剑铭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化管网改造工程浩大,水企会“吃不消”,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水企和社会共同承担。
第2站
市区第三水厂
“生物预警装置”检测水质
随后,听证会参加人一行来到市区第三水厂。据东江水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东莞最大的水厂,生产能力达到了110万方/天,向市区、大岭山、长安和虎门供水,每天约有158万人喝第三水厂的水,高峰时达到了250多万人。
参观人员首先被该厂的“生物预警装置”所吸引。该装置养了很多鱼,从东江中抽上原水后,直接经过这里,从而发现水质中存在的问题。最让听证人员震撼的,是水厂的工艺处理流程。经历了过滤、沉淀、消毒等层层工序之后,东江水才能最终流入市民家中。
据悉,为减轻供水管网的腐蚀程度,提升各水厂
为何组织听证人员参观水厂?
市物价局:搭建平台让听证人员了解水企实情
组织听证人员参观水厂,这在市物价局还是头一回。这背后是出于什么考量?市物价局副局长陈志超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搭建平台,让听证会参加人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申述理由的水平,更好地为听证会提供参考。
“如果听证人员连基本的水的运作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好的理由来呢?”陈志超表示,听证会参加人如果仅凭感观认识,就发表不出好的意见。因而了解水的运作流程,既是听证会参加人的权利,也是义务。
“不要为了提水价而提水价。”陈志超说,提水价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行为,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治理水污染、水资源的保护等内在的考量。然而,由于水是一种公共的产品,直接与市民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陈志超说,所以要综合实际情况,看水价提多少,能达到供水安全的目的,让社会充分论证。
听证人员声音
人大代表陈淑贞:
望政府补贴水企提水质
作为参加听证会的唯一人大代表,陈淑贞对涨水价表示理解。“我之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意见,发现很多市民都是反对。我觉得涨幅可以接受,倾向第一种方案。”
陈淑贞说,自己家住莞城旧区,在2009年进行过管网改造,水质好了很多,黄水锈水都不见了。但感觉水还是有点味道,自己在家里买了净水器后,就好多了。“希望水企进一步提升水质,政府能给水企一定的补贴和支持,让他们做得更好。”
新莞人陆光友:
赞成首套方案一步到位
陆光友去年曾通过媒体报名参加大市区水价调整听证会,但听证会却遭遇搁浅。“当前物价上涨,水价也应该涨一点。我觉得调价幅度还不算高,我支持第一套方案,一步到位。”
作为一名新莞人,陆光友从2004年起就在东城温塘租房子住。“最初房东收我们2元每方的水费,到后来的2.2元、3元……更奇怪的是,去年底大市
市民陈伟辉:
希望政府加大治水力度
家住东城桑园的陈伟辉说,他这次报名参加听证会,主要想了解两个问题:怎么听?怎么证?他表示,如果水价提了,水质好了,服务好了,没问题;如果水污染更大,就不该了。
陈伟辉痛心地对记者说,他家附近,以前流淌着干净的河水,小时候在里面游泳,现在却变成了“黑龙江”,想洗下手都不行。他希望政府能加大治水力度,还东莞青山绿水。
酒店经营者何华忠:
希望有第三种调价方案
听证会参加人之一,城区某酒店的经营者何华忠表示,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水价上涨会增加企业成本,希望能有“第三种方案”,能更加考虑企业的困难。
何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酒店每个月用水在1万元左右,如果涨价大概每月多支出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