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水价改革 解灌区之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07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国星  浏览次数:263

 
   8月29日,赵乐际书记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加大灌区新建力度,下大气力改善农业水利条件。当前,在水资源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把今年列为陕西“水利建设年”,伴随着各项水利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有着水利“基石”之称的灌区也正在酝酿一场变革。
 
    灌区改革终究会如何进行?石门灌区管理局副局长崔建荣也一直急切地盼望答案,他掌管的这个灌区是西北水稻第一灌区,也是陕南唯一的大中型灌区。
    汉中市石门水库灌区位于陕西汉中盆地,设计灌溉面积5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5万亩。灌区于1969年动工兴建,1975年建成投入运行。是由南干、东干和西干三个独立的灌溉系统组
成。灌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年产粮油36万吨,约占汉中市粮食总产量的1/4。
    从全省范围看,我省共有13个大中型灌区,仅占全省总耕地28.5%的面积,生产了占全省总产37%的粮食、59%的棉花、33.5%的水果和24.6%的油料,而且蕴藏着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是陕西名副其实的“粮袋子”、“菜篮子”和“果园子”。可以说,没有灌区的安全,就没有全省粮食的安全。
     一直以来,灌区都被人视作是水利的 “脊梁”、农业的保障。然而,近年来因受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灌区水利工程担负责任不相适应的管理运行状况令人担忧。所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不仅使管理难以为继,而且带来了管理者的生存危机。
    有专家呼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些灌区很有可能成为“残疾灌区”、“样子灌区”。
      灌区之渴:“石门局这些年下来,累计亏损近2000万。”
    “如果有了钱,我们肯定先得保证职工工资,然后才谈得上各级渠道的建设维修以及还上各种历史欠账的问题。”崔建荣很坦诚、也很无奈。“石门局这些年下来,累计亏损近2000万元。”
    石门灌区有职工1087人,人均工资目前2000元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水平。“我们现在的五险一金除了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以外,其他都已经多年没有给职工购买或缴纳,包括养老、生育、失业保险
这些。”该局组织人事科科长牛重生介绍道:“从2007年开始,绩效工资就一直没有再涨过,现在还维持在当年的水平。”
    这种情况在全省的其他灌区并不鲜见。2010年,全省13个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用于弥补农业供水日常经费的拆借、拖欠款项达到1.84亿元。其中,银行借款3654.00万元,占用城市供水及发电收入2314.53万元,拖欠职工薪酬5463.36万元,拆借挪用其他款项6995.30万元。
     据了解,陕西省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0年全省13个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农业供水实际平均成本费用每立方米0.72元,加上按正常经营管理水平的运营开支平均成本费用每立方米达到0.96元,扣除财政补贴及固定财产折旧以后平均每立方米为0.61元,水费收入平均每立方米则只有0.18元。按13个水管单位农业供水总量8.39亿立方米计算,2010年13个水管单位水费总收入1.49亿元,
收入占成本费用支出比重为24.6%。
    资料显示,全省水管单位工资加上正常经营管理费用开支2.02亿元,亏损额达到6.57亿元。如将灌区供水最终环节末级渠系经营者亏损也计算进去,13个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2010年亏损总额达到7.26亿
元,长期累计亏损额约在30亿元左右。
   灌区之忧:末级渠系是重中之重,也是痛中之痛
    3126公里,1570多条,这两个数字很容易就勾勒出蜿蜒穿行在秦岭腹地的石门灌区末级渠系的“鸟瞰图”。
    末级渠系犹如灌区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畅通,灌区各项水利工程才能充分发挥效益,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具体而言,末级渠系管水组织是水管单位供水管理工作必要的补充,也是面对农
民供水的终端环节。
    如何打通这水库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是一直备受关注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每年包括下面的水管站啥的,一共要安排7到8个军转干部,按照每人每年5万元计算,这些人也是不小的负担。”崔建荣颇有感触,“算上这些人,我们的末级渠系还是不能做到及时的管护、维修。”
    石门灌区管理局灌溉科科长肖万红介绍,灌区管护成本包括斗渠的人员费用和清淤费用,还有村组放水员的工资和防水专业队的费用,近三年来,总共花费1349万元。而且,水费现在每立方米0.15元,还比物价局批准执行的低了0.012元。
    末级渠系管水组织管护成本主要是人员工资报酬,约占整个费用支出90%以上。近年来,农村用工工价的大幅上涨,我省现行人均工价每天在60元-70元之间,较2005年制定农业灌溉水价标准时的人均工价上涨了近3倍,造成末级渠系管护费用明显增加。
    据调查,2010年全省规定的末级渠系管护收费标准为每立方米0.05元,实际管护成本0.136元,每立方米供水亏损0.081元。据测算,全省13个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经营者亏损总额达到0.69亿元左右。这部分费用,末级渠系经营者通过加价转嫁给农民承担。
    “这个我们说过很多次了,已经不想再谈了。”面对记者对于农民水价负担是否过重的问题,石门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都三缄其口。不过,崔建荣的话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些现实情况,并暴露出灌区管理机构的无奈与痛苦:“这几年,农民的各种税费都减免了,农业灌溉水费成了唯一向农民要钱的‘光杆司令’。”
    灌区之路:综合水价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跟媒体一样,省水利厅之前也来专门做过调研,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水价改革。”石门灌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
    年初,我省十大重点水利工程第六项正式启动大中型灌区改造。省政府确定以“三费”质押贷款实施灌区改造建设项目的方式,继续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和水闸
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通过项目带动,促使灌区基础设施迈上新的台阶。
    据分析,目前灌区出现的管理问题由来已久,根子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主要是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末级渠系经营管理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水管单位管理费用补偿机制以
及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造成。
    显然,只靠上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幸运的是,201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
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灌区实施综合水价改革,
给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家建议,推行综合水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政府、水管单位、末级渠系经营者诸多方面,必须有统一的原则作指导。首先,要坚持各方面利益共同兼顾原则。水价调整既要考虑水管单位水费收入,又要兼顾农民承受能力;财政补助既要考虑灌区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财政可负担水平。其次,要坚持体制改革和创新机制并重原则。把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机制创新作为先导,明确各方面责、权、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破解制约农业水价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灌溉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发展。另外,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原则。发挥政府政策指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调动水管单位、末级渠系经营者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合力。最后,要坚持解决眼前问题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原则。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措施,既要从解决眼前问题出发,又要从长远发展的需要着眼,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综合改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