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流量计调节流量、篡改数据非法牟利,涉案金额达10.3亿元
粗粗数了一下,这则新闻最早发出的时间是5月中旬,这些天一直都有媒体在发布,从官方媒体到行业媒体到自媒体,从公安法制,到能源燃气,到表计计量,到社会新闻,最多的浏览量超过10万+。
一一翻阅后,发现99%都是转载,加起来的评论不到100条,且大部分是为警方点赞,偶尔的几条评论倒是让人一惊:
“卖流量计表的,都有篡改流量系数的方法。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堡垒很多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燃气企业应该认真抓抓自身的内部管理,做好主营业务练好内功,少搞些花架子功夫、虚假业绩考核等不切实际的东西。同时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能够落到实处,要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双方难道没有数据比对吗?”
搜索此类涉法新闻,非常有限。
2019年,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 在对Southernpec运营的加油船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油轮船质量流量计被篡改。在抽查其他加油船时,MPA发现质量流量计上有一块工业强度磁铁,货物管理人员通过该磁铁篡改质量流量计数值,非法获利33万美元,涉案九人被判入狱!
近年来,能源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在复杂的能源运输链条中,流量计作为核心计量设备,只要能突破其数据安全防线,就能通过虚增供气量获取巨额非法收益。流量计篡改涉案公司正是瞅准了行业监管漏洞,与全国多家天然气贸易运输公司签订天然气回收协议,表面维持正常业务往来,实则暗中谋划“流量造假”。
10.3亿元的涉案金额,不仅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扰乱能源市场价格体系,且可能导致能源运输压力失衡,增加管道破裂、燃气泄露等安全隐患。企业员工与外部人员的“内外勾结”,更是在在社会层面上加剧了消费者对燃气行业的信任危机。同时,也暴露了能源计量设备的技术脆弱性与监管盲区, 一方面需要在技术手段和监管模式上双向发力,另一方面需要在法律惩戒和举报奖励上加大力度。
有人提出,利用遥控器、物理改装等绕过计量设备的技术型作弊,可以通过加装数据加密传输模块,异常数据自动报警,推广无磁传感流量计等措施进行物理屏蔽遥控信号,也可以借助AI对用气量、运输轨迹进行动态分析,自动识别短期用气量陡降或激增的异常波动,对违法行为进行主动预防。
监管模式上可开展跨部门数据联防,打通能源、税务、公安数据的互通平台,建立监管协同机制。不定期比对高耗能企业的实际产能与用气量,并在合约中明确能源供应商的计量设备维护义务,若因管理漏洞导致篡改造成的损失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有人说,比起偷电,这只是个“小巫”。这个“小巫”,如果不是有人匿名举报,会不会一直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