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仪表常识
 
仪表常识

从人脸识别到水表识别,一天拍800张水表图可不仅仅为了抄水表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2  来源:环球表计  浏览次数:682



       从人脸识别到水表识别

博士毕业后,我就留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目标识别和人脸识别,在图像和视频分析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这些年,我所研发的核心技术在联想、京东、华为等多家公司产品中,进行了技术转移和应用。期间,我还携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加”上央视一套《加油向未来》节目为众人展示人脸识别技术。


说起来,来台州从事水表识别研究也算巧合。4年前,汕头大学的一位教授介绍我们来到台州,说黄岩这边有水表识别的需求。这家公司用的是人工抄表的方式,后来为了方便,就给每个抄表员发一个手机,用手机录入。但是这种情况下,存在大量的估抄、漏抄等现象,导致很多漏水现象没有及时发现,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于是,他们就想到做水表的自动拍照识别,找了好多人做水表识别,但都没有成功。


我当时分析了下他们失败的原因:一是水表比较脏,而且拍照的角度是任意的;二是字符是嵌入凹槽里面的,给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三是最后一个数字是半个的,这也给识别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当时看了后,觉得很简单,再加上合作伙伴对水行业非常熟悉和了解,就答应了下来。

耗时三年,换了几十种方案

其实,很多技术是相通的。识别水表的数字是经典的字符识别问题,传统最早的都是先检测字符的位置,然后进行字符的分割,对每个字进行识别。这个过程跟人脸识别类似,但是他们的方法有很大不同。视觉抄表是把一串数字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识别,采用循环神经网络的方式。


本来想着,3个月就能完成,结果一做就是3年。做科研项目和做一个产品还是有很大差别,更别说运营和推广。


3年来,我们换了几十种的方法和方案。比如,开始用手机去现场拍水表,后来发现手会抖动,抖动导致照片模糊影响识别效果,后来就加了防抖;另外就是为了拍照方便,我们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工具,用来方便抄表员打开水表盖子,并支撑在水表表面进行拍照,这样既保障了拍照的质量也固定了拍照的距离。


此外,为了记录拍照的位置,我们保留了GPS位置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抄表的路线轨迹,这样即使抄表员换了,新的抄表员也可以顺利地拍照。


这种改动,这几年来我们做了太多太多的尝试,才做到目前单个抄表员用我们的设备能一天拍800张左右的水表图,而手工抄表的方式每天最多只能500张。

向全国推广视觉抄表云

今年3月,我们才开始在台州推广。与其他公司不同,我们是在搭建好云服务和抄表系统,并经过反复测试稳定之后,才将产品推向市场。


我们最先在黄岩试用,不过,抄表员一开始比较抵制,因为要上传图片,对拍照也有要求,而且还有位置信息。为此,我们给抄表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我们的抄表系统。


经过几个月的试用,抄表员的抄表效率大幅度地提升,而且所有数据都可以有效统一的回收,识别的精度也非常高。


因此,今年下半年,椒江、路桥等地的几十家公司开始在使用视觉抄表云,在浙江以外也有多家开始在试用。


至于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全国推广我们的视觉抄表云。同时,针对北方水表在室内的情况,我们将采用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让用户自助拍照和上传,更方便地进行收费。


除此之外,我们会对城市的用水、供水、调度等做一个城市用水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一个城市用水大脑,方便对一个城市的水资源进行全方面智慧化的管理。这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对话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专家将科研转化成商业效益,你觉得这是大趋势吗,转化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我:科研不能一直都停留在实验室,最终还是要转化为生产力,可以说原来转化的力度不大。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加速了科研产业化的进程,这也是我们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在科技转化中最难的就是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科学家只是擅长做科研,对产品和市场缺乏认识,这种脱节是科技转化的一个难点,因此如何找到与科学家互补的产品团队和市场团队,充分达成一致的合作协议,并能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这是最关键的部分。


 

记者:你是如何理解创业的?


 

我:创业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不仅需要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和科技方向的把控能力,更要能够发现商业机会并快速占领市场。科学家创业其实主要是更想看到自己的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改善,对我们而言,能够实现水资源的闭环管控,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尽管非常辛苦和艰难,但这个愿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激情和动力,也是我们一直能坚持到现在的根本原因。


 

王金桥,197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2001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后,留所工作,目前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智能媒体联合实验室主任、视频云识别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视频大数据分析与识别,发表论文SCI/EI论文220篇,主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有专利16项,国家标准3项。2014年,创办台州视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首席科学家。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