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管理资讯
 
管理资讯

领导者的人际冲突:“心脑并用”,改变自然会发生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14  来源:世界经理人  浏览次数:581
           幸福感,源于与他人建立深刻和有意义的关系。

- 你如何理解人际冲突的本质?

-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一面自我觉察的镜子?

-心与脑的斗争,为什么通常是“心”胜出?

- 领导者给下属“画饼”,与领导者被使命和愿景驱动时的真诚表达,能量差异究竟在哪里?

- 为什么说领导者只有从“心”出发,用真心换真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影响力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正在面临员工动力不足,或人际冲突的困扰,抑或没有勇气直面冲突,本文将给你带来全新启发。

本期,泰普洛领导力跟据心理学大V叶斌老师的直播《第123期-【叶斌】无“人际”不“领导”——管理者如何修炼人际智慧》为素材,并结合相关案例,探索人际冲突的本质,以及领导者如何善用自身的心理资源,从“心”出发,增加自身人际影响力,真正提升领导力。

文章内容硬核,实操性很强,建议收藏阅读,敬请enjoy。另,文末有多重彩蛋,请看到最后。

- 你如何理解人际冲突的本质?

-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一面自我觉察的镜子?

- 心与脑的斗争,为什么通常是“心”胜出?

- 领导者给下属“画饼”,与领导者被使命和愿景驱动时的真诚表达,能量差异究竟在哪里?

- 为什么说领导者只有从“心”出发,用真心换真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影响力?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正在面临员工动力不足,或人际冲突的困扰,抑或没有勇气直面冲突,本文将给你带来全新启发。

本期,泰普洛领导力根据心理学大V叶斌老师的直播《第123期-【叶斌】无“人际”不“领导”——管理者如何修炼人际智慧》为素材,并结合相关案例,探索人际冲突的本质,以及领导者如何善用自身的心理资源,从“心”出发,增加自身人际影响力,真正提升领导力。

文章内容硬核,实操性很强,建议收藏阅读,敬请enjoy。

领导者只有从“心”出发,用真心换真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影响力?

01
人际冲突的本质:
“房间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从汉字本身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人际”?

,本义是“两墙相合之缝”;人际,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不是一个孤岛。人类个体的脆弱与局限性,使得一个人不可能在孤立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人际”的议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心理学研究更多的关注于“人际”相关的机制。

比如一个人如果很讨厌另一个人,很有可能他所讨厌的、对方身上任意的一点,他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特点。

这一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所以,有些人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上的某个特点,却像一个投影一般,当其出现在他人身上时,就很容易看到。

我们拿“固执”的特点举例。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固执的性格,往往你自己也很固执。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灵活变通,或较为随和的人,你会对于对方的固执毫无反应,因为不会影响到你。但如果你同样是固执的人,就容易硬碰硬,就同一件事的立场发生冲突和争执。因此,固执的人对另外一个固执的人会很敏感。

当然,在形容自己的个性特征时,每个人都会带一些美化滤镜。比如,我是独立、个性,对方才是固执。

我们会用褒义词形容自己,贬义词形容对方。但是,它们实质是相同的。

所以,“人际”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照射自己

身心灵领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房间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矛盾,都是自己内心矛盾的投射。

比如,一个内心安定的人,是很难与他人脸红脖子粗的,发生争执和矛盾的;反之,如果内在冲突无法整合,只要与他人互动,就会自然地把冲突向外投射。

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透过“人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照见自己身上那些未被觉察的部分

当个体的觉察力增加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碰撞,甚至于冲突,反而是增加自我觉知,最终达成一致的好机会。

当个体的觉察力增加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碰撞,甚至于冲突,反而是增加自我觉知,最终达成一致的好机会。

02
心与脑的斗争,通常是心胜出

有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因为道理是属于大脑运作的范畴。但是,真实的生活,并不是按照“我应该如何如何”的逻辑进行。

比如,我一直想减肥,但是毫无行动,因为我的心根本没有准备好,所以稍微遇到一丝阻碍就会放弃,甚至内心就是在抵触减肥这件事。

所以,作为个体,最重要的是——能否回到自己的内心,进行觉察,再根据内心的真实需求行动。

在组织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拿最常见的离职场景为例:

很多企业领导者,面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十分头疼。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激励等手段,来挽留下属。但往往说出口的话,就像“画饼”一样,很难让人信服。若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可能他自己也不信这些承诺。

原因就在于,这些话是通过头脑的巧妙包装和运作后说出口的,并非是领导者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能量。

你说出口的话,若是自身对此深信不疑,也同样能打动他人,说服他人,获取他人的信任。

但如果你依靠策略,将一段自己都不太信的话包装后再说出口,只有那些特别粗线条的人,才会被成功“画饼忽悠”。

所以,面对下属的离职,领导者不妨问问自己,你留在这家公司的理由是什么?

或许你也同样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一定有原因让你最终没有选择离开,用这个真实的理由去和下属沟通,会比一个劲得说公司有多好,或者“画”那些你自己都不信的饼,更能打动人。

很多人没有“从心出发”的意识,也没有掌握“从心出发”的技巧

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受文化的影响。有句古话叫“喜怒不形于色”,所以我们习惯要求自己,即便内心有再多想法,也都憋在心里,不向外表露。

同时,中国人大多是玩策略的高手,我们的文化氛围和成长环境,更注重于对头脑的训练,导致我们和自己的心,自己的内在情绪、感知断联

莫名其妙的卡点,可能是“人心”的问题

人一瞬间的感受,是从“心”出发的,是一手的;而经过头脑的语言、逻辑运作后的思维,是二手的。

大脑可以快速运作从而合理化一个故事,所以当一个人接收到大脑的信息时,很难辨认它是真实的还是经过加工的。

但内心的“一手”感受,是骗不了人的,也无法粉饰加工,甚至人力都无法控制它的产生和后续影响。

因此,当企业或个人,面临莫名其妙的卡点,严重影响效率时,可以试着从人的因素出发,觉察内心真正的阻抗。

比如,员工对领导者的抗拒,可能是来自于对方沟通时的状态,让他想起来自己充满控制欲的父亲,他下意识地就想与其对抗,完全不想依照对方的想法行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博士,他的学业论文迟迟无法完成,我们共同探讨他的问题时,都以为是他对自己过于苛刻,想写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受完美主义心态的影响才如此拖延。

但后来发现,核心还是“人”的原因。他的导师,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以及童年时期被母亲控制的经历,让他非常反感。从这一角度切入,当他真正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来源后,他很快获得了力量,并快速完成了博士论文。

所以,当“人心”导致的卡点被解决后,消失的动力和积极性很快就会回来

当“人心”导致的卡点被解决后,消失的动力和积极性很快就会回来。

03
从“心”出发,以真心换真心

事实上,领导者也可以从自己的“心”中,拿到不少资源,帮助到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水平。

细致入微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处境

即使是同样性格的人,他们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差别。领导者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处境,帮助员工共同面对、解决问题。

比如,领导者或企业一把手,下达业绩任务时,员工的回应可以是“好,老板我知道了”,也可能是“嗯,老板,我知道了。”

这两句话写成语言,是极为相似的。但事实上,是天壤之别。前一个很有斗志,而后者的回答十分勉强。作为领导者,需要能觉察到员工语气中的微妙不同

此时,应该问对方,“我感觉你的回答比较勉强,是有什么困难吗?”对方会说,“老板,你既然这样问,我就实话实说了,我的困难是......”。

通过这样坦诚的交流,并共同面对问题,领导者有机会把这一困难拆解,顺利完成目标。

好的领导者,会确保员工是有信心达成成果的,而不是被敷衍进行的。

领导者若能“心脑并用〞,影响和改变就会自然发生

04
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
领导者依靠什么影响他人?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只要沟通渠道是畅通的,信息明确,音量足够大,就可以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当信息成果送达时,狭义的沟通就完成了。

而大多数人抱怨沟通很困难,有些人非常难以沟通,这里的“沟通”其实有另一层含义。

人际沟通和人际影响是两回事

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传递信息,背后是有意图的。

就像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说,“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了。”孩子回答,“我听到了”或者“我知道了”,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标准化沟通。

但事实上,这句话背后还隐藏了母亲希望孩子赶快去睡觉的意图。即使她完整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已经晚上11点了,该睡觉了”。但直到孩子完成母亲期待的动作——上床睡觉,母亲才会觉得满意。

所以,很多人嘴上说的“沟通”,并非是人际沟通,而是一种人际影响力。但日常生活中最难的就是影响——发出一个指令,立刻可以看到实际行动

所以很多时候,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它在企业中可以是很多同类词,比如领导、管理、谈判、销售、控制。但本质上,就是一个人驱动另外一个人。

从心理学层面,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想独立,只要另一个人有主观意志,他就很难受到你的影响。

所以,从发起者的角度,需要时常问自己,对方凭什么听我的指令?

核心驱动力:恐惧、利益
还是源自内心需求的被满足?

利用“恐惧”驱动他人做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一部分家长,会通过打骂孩子,让其乖乖听话。


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副作用。

靠“恐惧驱动”,会制造创伤和恨意。如果你介意这样的副作用,就需要考虑其他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奖励,用利益驱动对方做事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只需要一朵小红花,就非常开心去做某件事;反之,在企业中,可能丰厚的奖金,也无法驱动某些员工,因为他的原始收入已经很高了。

人们的幸福感源自于与他人建立深刻和有意义的关系

另一部分理想主义者,则非常容易被梦想、愿景和价值观驱动。

所以,作为领导者,需要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全盘考虑,换位思考。唯我独尊的行事作风,或许可以降伏一部分性格软弱的人,但遇上同样强势独立的,就很容易产生冲突,以至于不欢而散。

作为领导者,在影响他人或驱动他人做事时,需要从双方的角度去评估事件的难度,以及怎么做才能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

领导者若是能“心脑并用”,充分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对方内心的各种情绪,对事件的目标、现状和可行的达成路径了如指掌,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影响和改变自然会发生

所谓高情商或心理学称之为“社会智能很高”的人,就很擅长此道。

以往的组织,惯用权力性领导力——通过更高的职位,用奖惩驱动员工,但是新时代的员工,很难用旧有的方法驱动。

X世代,出生于1965-1980年,经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是情怀、学习、冒险、未知、奋斗的一代人。他们的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金钱和成就。

Y世代,出生于1980-1995年,经历电脑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是自信、乐观、坦率、有主见、见识广的一代。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竞争和节奏。

而最新的Z世代,出生于1995-2010年,数字技术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是他们与生俱来生活的一部分,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与虚拟元宇宙平行世界一代。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自主和认可。

×YZ世代的八大个性需求及驱动力分析

从组织角度,最佳实践是从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出发,同时兼顾不同员工的需求。

无论是满足员工对于更大的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固定薪资、福利,还是在员工关怀层面给予更多认可;在项目执行层面,减少限制增加自主性,更高层次的维度,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事实上,很多高端优秀的人才,确实会被企业的宏大愿景和使命所驱动

优秀的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以示范方式影响他人的人⋯

有些高级人才,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社会做贡献,但从个人层面难以做到。此时,若是遇到一家有着同样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企业,他们就会选择投身于这样的事业。

以乔布斯为例,乔布斯有着强大的使命感,并且他从小就有这种感受——要活着改变世界。

乔布斯30岁那年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解雇,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的失败,被闹得满城风雨,甚至萌生过离开硅谷一走了之的想法。

所幸,乔布斯发现自己的意外出局,并没有影响他对事业的热爱。探寻自己内在的力量后,乔布斯收获了两点:

第一,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感,依然想要改变世界,依然能看到未来的方向。这种使命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那种被公司炒鱿鱼的愤怒反而消失了。

第二,发现了自己明显的短板,即无法使身边的人跟随自己。于是,他开始主动改变自己,变得更容易和他人相处,大家都愿意跟他工作,听他演讲,以前对他的偏见,都消失了。

于是,乔布斯不再受固有思维的羁绊,开始进入了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