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调查中了解到,有可靠的水源,且主管网已铺设到村口,但由于村级网管不配套,吃不上自来水的就有404个村。”呼市水务局副局长元振国说。
20日至21日,呼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督查组就呼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1号议案《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议案》赴和林县、土左旗督办。督查中了解到,截至2010年5月底,呼市农村总人口129.45万人,仍有20.27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20日上午,督查组一行来到了和林县舍必崖水厂,舍必崖乡是和林县的主要氟超标区域,含氟量高达22毫克每升,高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0倍,如今自来水主管网已经铺设到了村口,但周围37个自然村的2万多村民仍然没有使用自来水。
“主要是村民们的饮水安全意识不强,起初需要村民每户交200元自筹资金将自来水接到家,但人们认为喝含氟水,只不过是牙齿变黄,不会影响健康。同时,管网途经土地时一些村民不予配合,加以阻挠;村里的劳动力多为老年人,挖铺设管网的沟壕也存在困难。”和林县水务局局长孟开恒说。
而在和林县耳只更村和少数民族聚居村蒙营子村,记者看到管道在村子以北,由于两村地势较高,只有在两村间建一个加压泵站,才可以将自来水引到村民家,而建一个加压泵站需要几十万元。
元振国分析,国家批准的建设项目中,市、旗县区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不到位,只靠国家投入的资金,只能建设水厂和主管网,水厂供水能力发挥不出来。如土左旗老水厂设计供水覆盖38个村,现在只能给3个村供水,其他35个村均需要进行村管网配套和改造,村民只能看到水到村口,而无法用水。此外,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建设的村级管网,因年久失修、老化、破坏严重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需要配套、改造村管网工程。
呼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景瑞建议呼市和旗县两级政府加大对配套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今年先投资238万元,优先解决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了解,1号议案中解雨生等呼市人大代表曾实地调查了解到,土左旗、托县等地区的地下水存在高砷、高氟问题,清水河县、和林县农村仍有不少人吃旱水井的水,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如土左旗塔布赛乡黑河村由于常年饮用高砷水,村里出现了多位癌症病人。此外,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水源受污染,危害农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