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
去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水价调整之风刮到了东莞。据媒体报道,在7月6日召开的全市物价工作会议上,东莞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将大力推进水价改革,预计10月前召开听证会,调整东江水务公司供水价格,争取明年实施。
实际上,调价的理由大多千篇一律,无非是商品和服务供应商单方拿出一个成本核算报告,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成本增加了多少多少,好像调价是迫不得已而为。东莞也不例外。报道称,这次调价是因为东江水务公司的供水成本比往年提高。
因成本增加而调价无可厚非。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成本增加,单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方来埋单,显然是不可能的,消费者应为消费付出相应代价。供水公司为保证市民用水而增加的成本,市民有义务分担。不过,水价涉及民生这一敏感领域,因此,在调价时就要把理由讲得充分易懂,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埋单,而不是单纯靠行政命令推动。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在于实行成本公开,而且要让消费者看得懂。6月初,国家发改委就表示,将在以后的水价改革中逐步试点成本公开。不过,成本公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企业的一面之词,消费者或不信服,而第三方提供的账本又太过专业,容易让消费者“蒙查查”,效果也不好。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水价调整成本公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供水企业要在提出调价建议前向社会公开本企业有关经营情况和成本数据;二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成本监审过程中可以邀请有关方面代表参与监督;三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成本监审报告要向社会公开。
让供水企业“晒”成本,表面上是要挤干成本水分,更重要的是让政府制定水价的过程公开和透明,让群众心里有一本“明白账”,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水价改革。在这一点上,东莞有过教训:去年11月初,东莞市物价局就尚书银座“天价物管费”召开听证会,结果业主集体炮轰开发商提交并由物价局监审的成本核算;又如去年12月举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调整听证会,公布了3家垃圾处理企业的成本,结果因将差旅费也列入到成本中,而受到质疑。
这些事例说明,物价敏感,成本更敏感,价格调整能否顺利到位,不妨先公开成本,接受市民监督。这就要求服务和商品供应方以及接受委托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明白的成本核算报告,物价部门也要切实发挥监审作用,站在民生角度把好成本关,以避免再次被炮轰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