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沈阳市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等百余项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5个乡镇通过验收,结束了沈阳市没有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的历史;东陵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的行政区;建成31个乡镇、村屯污水处理设施和1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记者12月3日从环保部门获悉,目前沈阳生态市创建指标达标率已经达到58%,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今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思路,提出用5年时间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生态市。本着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建设向基层和群众身边延伸的工作理念,沈阳将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实施大项目推进战略结合起来,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生态区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污水和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20多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百余项重点工程。
截至目前,沈阳市今年搬迁的重点污染源企业已经达到40户,关停了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92家,完成了沈海热电等5家企业脱硫除尘改造工程,老虎冲沼气发电工程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同时,沈阳市按照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开工建设了总投资62亿元的金山热电项目;新型能源利用也取得巨大进展,全市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1600万平方米。
生态建设让百姓感受最直观的要数城乡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今年以来,沈阳市已经建成31个乡镇、村屯的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量达1.43万吨/日;涉农的121个乡镇中存在排污现象的102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污水处理设计方案。同时启动建设了日处理能力60万吨的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了11个区县污水处理厂,一个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以前沈阳市农村地区只有四个郊区的部分乡镇垃圾能够得到无害化处理,三县一市的垃圾基本没有无害化处理。今年,东陵、沈北、苏家屯、于洪四个郊区新建了1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构建起“村收集、乡镇中转、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处体系,实现了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零”的突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