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目标
推进城乡供水水源和管网改造,新建净化装置5处,改造旧网25公里,新铺管网25公里,解决30个村3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组建居民用水应急抢险队,实行全天候上班,及时解决居民需求。
完成情况
推进城乡供水水源和管网改造,完成净化装置新建6处,改造旧网41公里,新铺管网25.5公里,解决了33个村3.6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成立县城乡居民供水服务中心,组建居民用水应急抢险队,实施24小时值班。
对于今年56岁的杜大妈来说,这个虎年新春是喜事连连。“过年前,我们一家不仅住进了新建的三层小洋楼,而且家里通上了自来水,今后再也不愁吃水难了。”杜大妈笑着说,活了大半辈子,今年这个春节她过得最舒坦。
杜大妈家住玉城采桑村。由于这里地处城市供水管网末端,在2009年之前,杜大妈一家和其他村民长期遭遇吃水难问题。
“我家住在山脚边,原先一直没通上自来水,平时吃、用的水都是井水和山水。”杜大妈告诉记者,虽然村里也有部分村民原先就接上了自来水管,但经常放不到水,于是大多数村民都和她家一样,自铺管道接取山水、井水饮用。“早些年,那山水、井水很清澈、甘甜,比自来水还好喝,大家都喜欢饮用。可后来随着村里的企业越办越多,那山水、井水受到了污染,放出来的水不是黄黄的就是带有异味,有时还夹杂着泥沙。”杜大妈无奈地说,这几年住在城里的儿子很少回老家来吃住,理由就是家里的水不卫生。
让杜大妈欣喜的是,随着2009年县政府八件实事之一——加快实施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的推进,村里的旧供水管网被纳入了改造范围。去年6月,沿着环岛北路铺设的一条新供水主管道铺到了采桑村村口,随后村级供水管道、自来水管入户安装等施工不断推进。春节前夕,就在杜大妈搬进新居的几天后,家里通上了自来水。那一刻,杜大妈兴奋得像个小孩。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去年是县政府连续第三年将农村改水列入了为民办实事之一。”县改水办主任高全煜说,相比前两年,去年的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实现提速,呈现投资大、施工量大、管网铺设距离长等特点,全年下来共完成净化装置新建6处、改造旧网41公里、新铺管网25.5公里,解决了33个村3.6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
走进清港镇扫帚山村,记者发现,实施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后,这里织就了一张完备的供水网,一根根自来水管四通八达伸到每一户村民家中,而在每一根水管的末端都安装着一只水表。“改水后,大家不仅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而且少了邻里纠纷。”清港自来水厂厂长告诉记者,我县很多地方的供水原先是实行总表制,由于管道老化漏损严重,于是群众在分摊漏损这部分水费时常会引发纠纷。而现在一户一表,群众就能畅快、明白地用水了。
在干江镇土羊岭新村,记者却看不到一根自来水管和一只水表。看着记者诧异的目光,村民毛利春笑着说:“我们这个是移民新村,什么都是按规范化建设的,那水管全都埋在地下、水表全部安装在绿化带上。”毛利春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山头上时都是挑山水吃,现在家里的三层楼每一层都有龙头,要用水的话随时可以拧开,方便得很。
海山乡的茅坦村,则通过铺设1.8公里的海底供水管道,从海山乡本岛引水,解决了该村500多村民的饮水难问题,不仅标志着海山乡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也成为全县首个完成农村改水的乡镇。
高全煜告诉记者,自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以来,我县基本上没再发生介水性传染病。
在推进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的同时,我县去年又努力做好供水服务工作。去年3月份,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县城乡居民供水服务中心,组建居民用水应急抢险队,并在玉城、坎门、楚门等全县8家水厂建立供水服务队,主要向广大用户提供计量水表以内的用水设施安装、报修及投诉、咨询、水塔清洗、龙头更换、用户求助等服务。截至去年12月份,县城乡居民供水服务中心共受理群众各类咨询、申告等1198起,其中涉及用户表内漏水求助达500多起,供水服务队都在第一时间内帮群众修复。
“同时,我县在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机制试点县,下阶段我们打算将农村水厂交由县自来水公司管理,以切实提高百姓饮水安全性。此外,我们的预缴水费制也开始向农村用户延伸。”高全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