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寻访温州“自来水”的记忆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0  来源:温州都市报  浏览次数:319
  饮水难要半夜排队打水
  1955年,温州连续干旱三个月。
  “卖水了,卖水了!一担二毛钱。”干渴的城区居民听到“担水客”的叫卖声,都纷纷叫住他,掏钱买下平时才五分钱一担的水。当然,大多数买不起水的居民,只能去打井水,那是一件很苦很累的活,大家轮流用空罐头瓶到井里舀水,有时候,一整天还舀不到一桶水。
  市民饮水难的情况引起浙江省政府的重视,“当时的省委秘书长吴宪来温州,半夜时分上街,体察民情,看望排队打水的群众。”时任温州市建设局局长的胡显钦对这事记忆深刻。后来,他兼任自来水厂筹备小组负责人,参与温州第一座自来水厂建设工作。
  温州没有建自来水厂前,居民饮用水除塘河水外,主要靠井水,至1950年,温州城区内水井有2600余口。因温州四季降雨量不均,常有二三个月干旱时间,造成市内各井水浅而浑浊,要加明矾澄清才能饮用。饮用水成为城区居民最大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为人民解决饮水问题。1952年就拨款准备在百里坊建造自流井,但由于水源钻探不到,只得作罢。从此,政府每年都拨款1~2万元,从几十里路外运水供应市民。据统计,1955年供水16.4万多担,1956年供水33万多担。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市民的饮水和工业用水问题,1955年,温州市委书记刘朝中把全市人民渴望建立自来水厂的迫切要求,在浙江省党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年,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温州市筹建自来水厂。“建自来水厂最重要的是水源。”胡显钦回忆,为寻找合适的水源,他们前后历时一年多。
  水源决定水厂成败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政府就开始筹建自来水厂,因各种原因,最终都没有建起来。
  据《鹿城文史资料》记载,1929年,永嘉县(现温州市)政府贴出告示,邀集殷商富户投资兴办自来水厂。后来因工程浩大,效益小而作罢。
  1935年,永嘉县政府按户派募捐款,准备开凿自流井5口,以解决城区居民饮用水问题。
  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口自流井在当年的3月20日开凿,“由宁商洁丽公司承包在府头门钟楼旁开凿”。2个月以后,井挖到86米深,在井旁建造蓄水台,安装了放水机件。“7月底竣工放水,因出水不多,又在旁凿井,未见水源。”9月,承包公司在县政府门前右侧再凿第三口井,仍没有水源,“徒耗三千余银元,其余原拟开凿的井也就此告歇”。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解决市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尤为关切。1953年2月,在百里坊石埠殿巷口钻井取水,因水量不大,且多含石灰质而废弃。
  直到1956年,温州出现了上海来的打井队队员的身影时,自来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956年3月,我受命筹建自来水厂,选择水源,首先考虑地下水,其次考虑天然河道。”
  先是选择市区内现有的井,如周宅祠巷、纱帽河、百里坊口等处深井,经检测,发现井水氯化钠含量高,“主要还是蓄水量不能满足要求。当时,自来水厂是按日产5000吨的要求设计,在干旱时,方能满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要求。”当时温州城区居民是18万人口。
  现有的井水不符合要求后,又请来上海凿井公司在西山、水心、瓜棚下、双井头、古岸头(瓯海娄桥)等处试钻深井7口。
  “当时温州没有专业的打井队,上海自来水发展历史长,技术已经成熟。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打的井,最浅的有70多米,最深的120多米(相当于向地下深入40层楼高)。可惜的是,经过检测,井水最后都不符合要求。”胡显钦说,他们同时请上海凿井公司对温州地下水资源作一个较全面的检测。
  “先后检测了塘河水、溪水、瓯江水、井水。”胡显钦记得,当时前后做了近百次的物理和化学检验。经过检测,瓯江朱涂段、戍浦江、塘下坑等处的水质、水量都符合要求。“1957年7月,经省人民委员会审核,批准自来水厂水源以瓯海郭溪塘下坑水源为主,辅以三溪河水。”
  全民热情高涨建水厂
  在建设温州自来水厂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当时的《浙南大众报》报道,“前北京地质大学教授胡荣铨老先生,虽然已有70余岁高龄,但他主动帮助寻找水源,有时还冒雨和筹备处负责同志一起到钻探工地视察;搬运工人听到温州要造自来水厂的消息,都热心地为钻探队搬运物资,大家都希望能早日用到自来水,以解旱天缺水的痛苦。”
  胡显钦感慨,除了本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外,一些兄弟城市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塘下坑水库和净水厂在1957年下半年动工兴建后,全部大小水管都由鞍山和石景山钢铁厂供应。上海、苏州、南京、福州、宁波等城市的自来水厂均派来技术人员,指导我市自来水厂净水设备安装。”当时有2000多工人、农民在水库工地奋战半年,提前一个月竣工。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来水,居民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今年80岁的王兆庸老先生是温州中学退休的教师,他也参与了自来水厂管网铺设的义务劳动。“1958年上半年,我们学校师生参加了市区自来水管道工程基建,承担了从西山到市中心大街(今解放街)长约2.8万多米的铺管挖沟任务。”王兆庸说,当时的管道沟平均要挖0.8米深,“有些地方土很硬,一天下来,有的学生手上都是血泡。”据统计,他们学校一共奉献义务工7000多个劳动日。“这次社会公益劳动,得到了市领导和市民的赞扬。”
  经过10个月的奋斗,以塘下坑水库为水源的第一座水厂(岙水厂)赶在1958年8月1日正式开始供水,日供水能力5000吨。如今,温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98万吨。
  正式开始供水那天,全市各界代表300多人在西山水厂举行放水典礼,当时的副市长苏松在会上发言,并打开出水闸门,市民第一次喝到了自来水。
  “那年,我们的自来水获得两个省第一,水的质量是最好的,生产一吨自来水所花费的成本也是最低的。”胡显钦为当年取得的成绩而骄傲。
  从排队买水到安装到户
  “一放学,我和妹妹就去水龙头那排队买水。”温州水务集团员工朱晓红回忆,当时每到傍晚时分,街头的水龙头前,就出现了长长的排队买水的队伍。在她的记忆里,水龙头旁边有一间小房子,开着一个大大的窗户,里面坐着一名老人收钱。
  “我记得是一分钱一担水。从窗口把钱递给老人,他才让你打水。”朱晓红说,哗哗流出来的自来水,一下就装满了两只桶,“比打井水方便多了。”
  今年60多岁的市民曹楚印象深刻的是,他是凭一张小小的白纸板做成的“水票”打水。“那些票是管理水龙头的人自己做的,上面盖有他的私章。”
  “刚开始,大家洗衣服、洗澡都还是井水或是河水,自来水只用来烧菜做饭。”曹楚笑道。
  据温州水务集团档案室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自来水管并没有安装到户。1958年开始供应自来水时,城区给水范围不大,输水主管线在蝉街、五马街、解放街、百里坊、信河街、康乐坊、小南路等24条街巷。除有专管供水的机关、医院、学校、工厂106家外,还在城区的主要路巷口设给水站54个,供应居民取水。到上世纪80年代,街头巷口的给水站有250多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街头给水站取水的方式越来越让人们觉得不方便。
  “1975年开始有一部分条件好的家庭,要求自来水安装到户。”曾担任过温州市自来水公司营业处主任的林明其,对自来水管网发展十分清楚。“到1976年下半年的时候,形成了一个‘风潮’,有的人直接找到水厂工人,没有申报就把自来水管安装进户。”林明其记得,当年水厂发出了补报户头的通告,后来统计出来,已经安装进户的居民有1000来户。“申报一个户头六七块钱。”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集体户”,即一个庭院、一幢楼的住户合起来安装一个总水表,再分接到户。“1984年,全市自来水开始全面安装到户,街头的给水站也开始拆除。”林明其说,1987年7月,随着卖麻桥、山前街、蒋家巷、西门等地最后一批给水站的拆除,街头排队买水的场景,从此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老厂长细数自来水发展史
  1958年至1990年,温州先后建成东向水厂,扩建西山水厂和东向新水厂,又建旸岙水厂,供水能力不断提高。
  曾担任过温州自来水厂厂长徐锡长介绍,1968年因供水越来越紧张,西山水厂扩建到日产自来水2万吨。部分水源从西山包公殿附近的西山河里抽取。1974年,新建东向水厂,日产自来水2万吨,水源取自吕浦河。1983年,建成东向新水厂,日产自来水4万吨。这一年,温州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1990年,建成日产10万吨的旸岙水厂,水源取自瓯海仙门河。1995年,东向水厂重新扩建日产12万吨的水厂。
  如今,温州水务集团日供水能力达98万吨,水源取自珊溪水库和泽雅水库。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