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高密市西部南部的农村居民自发走上街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表达喝上安全水的喜悦心情,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阚家镇狄家屯村村民王钦锡激动地说:“今年春节,我们喝上了甜水,这是我们祖辈都盼的事啊!我们从心里感激,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送来了甜水。”密水街道拒城河社区居民刘新文高兴地说:“我家祖辈有做豆腐的手艺。以前做豆腐基本是花钱从水贩子那里买。现在好了,家里有了甜水了,我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今年春节,我们全家终于吃上了自己家的水做的豆腐。”
高密地处胶莱盆地,地势南高北低,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该市成为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994个行政村(区划调整前)中,有804个村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含有高氟、高盐、高碱,尤其是北部大牟家、姜庄等镇氟离子含量每升4至6毫克,严重地区达18毫克,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高氟水严重危害着群众的健康,轻者表现为氟斑牙,重者则导致罗圈腿、罗锅腰,甚至丧失劳动和生育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市先后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人畜吃水改造,但限于当时的工艺和经济条件,改水效果一直不理想。
为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用安全水问题,高密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2006年正式启动农村饮用安全水工程,首期工程投资4500万元,依托峡山水库和该市五河三库串联调蓄水等水源,利用孚日水厂供水,铺设主管道410公里、支管道2320公里,首先解决了北部20.2万人的饮水问题。2007年他们又在城西新建水厂,调引峡山水库水,铺设主管道365公里、支管道2782公里,一举解决了西部、南部34万人的饮水问题。为了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不增加农民负担,改水工程所需资金主要是市镇财政投入和企事业单位捐助,农民所承担的仅是入户支管道成本费用,因而被群众称为“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农民喝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水,也与城里人花一样的钱,都是每方水3元,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农村居民驱除了氟魔,而且与城区管网连接,多水源供水,也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最大需求。省水利厅副厅长马承新认为,高密供水模式体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不仅是全省目前最大的县级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也是山东省村村通自来水精品工程的典范,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民心工程,其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和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