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清明节期间,家住南宁市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农场的周先生从外地打工回来扫墓时,看见家里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他特地到东盟经济园区供水分公司去道谢:“是你们结束了我们祖祖辈辈喝着污浊井水的历史。”
过去,宁武农场的农民饮用水要到很远的一座水井去担水,今年2月,由于饮用水井受到污染,他们只能靠消防车拉河水来供应。东盟经济园区供水分公司接到农民的诉求后,立即按照“特事特办”的服务承诺制度,给予该农场简捷的“报装一站式”服务,很快就将供水管道连接到各家各户,农民们终于告别了喝污水的历史,用上了优质自来水。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给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便民工程之后,很多和周先生家一样的南宁居民都享受到了这一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南宁定位为“绿城”,除了景秀之外,水自然也须“清”。而让南宁为此骄傲的是,他们在实现“水清”的同时,并没有增加财政的负担,而是靠多元化主体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13项生活饮用水卫生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实施。此次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自1985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一次修订,全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并对原标准35项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修订。据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南宁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从1991年以来该公司的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均在99.4%以上,2006年达到了99.96%,优于国家97.2%的标准,位列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前10名内。
南宁市有如此水质,得益于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导组建的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投入重金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目前该公司检测能力已达191项,比国家标准要求的106项还多85项。此外,邕江水源保护、应急水源储备等大投入措施也为南宁市民能够到优质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南宁市水务企业在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投入2亿多元,进一步提升现有供排水设施的功能。
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良良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在水务投资上,近几年我们花了大力气,主要是设施改造、改建新建,近5年的投资超过了过去的总和,例如为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就达15亿元,今后5年还要投资20个亿。”然而,如此大的增量,“我们并没有从财政拿钱,完全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结果。”谭良良说,对企业来说,通过多元化主体,使公司的资产更加良性,“我们感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靠的是产品,现在要靠资本运作。”
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格局
承担南宁市供水任务的是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为了适应供水事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效率,南宁市将自来水公司、南宁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含南宁市琅东污水处理厂)重组成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过去供水与污水处理分离的局面。这一重组,使人、财、物及技术力量等资源得到了整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2006年9月14日,建宁水务集团依照“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思路,重组设立具有完整水务产业链和多元投资主体的国有绝对控股大型水务公司――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自来水的生产和销售、城市污水处理、给排水设施的建设等与水有关的业务。
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南宁市供水事业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了前列。
而机制与体制的转换,激发了传统供排水企业的活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南宁市供水企业筹集大量资金进行了供水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不断提高供水质量,使优质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千家万户。
谭良良说:“我们建成了陈村与三津两个现代化水厂,投巨资改造了老水厂,还陆续投入2亿多元对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全面提高了南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他介绍,建宁水务集团重组改制后,本着“精干、高效、科学”的原则,对公司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分别对口安置人员,使全司1850名在册正式员工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与此同时,公司坚持“城市建设,供水先行”、“道路建设到哪里,供水管道就铺设到哪里”的原则,配合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扩建,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加快供排水管道的铺设,逐步使全市管网由简单的树枝状变为环网状,再向市郊四周大幅度辐射。
“我们今后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通向城郊的管网,把供水向城乡接合部及郊区延伸,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格局作为一个工作重点,让更多的群众饮用上清洁的自来水。”谭良良说。
在大力建设供水设施的同时,他们还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用水报装一站式”服务,并采用掌上型电脑抄表,微机实时收费系统,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目前,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日供水能力达119万立方米,承担着南宁市城区95%以上区域的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供水区域面积达180多平方公里,拥有公称通径8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道总长1563公里;水质检测技术装备、检测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供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管网压力合格率和管网修漏及时率达100%;在水价较低的情况下,公司主要供水经济技术指标位于全国35个重点城市同行业前列。
去年,该公司荣获了“广西五一劳动奖状”、“广西优秀企业”、“南宁市先进单位”、“南宁市经济技术创新竞赛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市场化运作:公用事业的改革探索
长期以来,公用事业改革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对于南宁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而言,公用事业改革更是改也难,不改也难,处于两难之中。
南宁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如果不改革,继续走原来依靠微薄财政补贴发展的老路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扩大的需求。如果进行改革,则必不可免地面临着许多困难、风险和压力。一方面,改革要稳定推进,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有适当盈利,增进持续发展的实力;一方面,要推向市场,借助市场的机制使公用事业获得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又不能改变公用事业的性质。
在详细地研究了公用事业的特点后,他们发现,公用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其服务价格过低,而是其长期机制不活、管理落后造成经营成本过高所致。因此,南宁市将公用事业改革的思路,定位为“在保证服务价格稳定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一方面借助市场的机制,使投资者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实现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又通过定价权、监督权等管理手段,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体现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质”。
将生活供水与污水处理整合在一起成立绿城水务公司,给广大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供水排水服务,正是在这一思路下逐步形成了南宁市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一个亮点。
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资本运作模式
供水事业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而现行的低水价微利经营,使供水企业更多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如何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筹集资金、保证持续投入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南宁市的解决办法是,积极探索供水事业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依靠资本运作,实现快速发展。
在1994年建设陈村水厂时,南宁市就利用了挪威政府的贷款,使其成为广西第一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设的水厂。
建宁水务集团成立后,确定了“以水为本”的方针,继续采用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做大做强供排水主业。
据谭良良介绍,在污水处理建设方面,南宁正在重点建设三大工程:一是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二是建设琅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三是建设江北污水管网。这些项目竣工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44万立方米,南宁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迈入全国污水处理先进城市的行列。
“这种污水处理的产业化、市场化尝试,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在这方面,可以说南宁是有特色的。”谭良良说。
此外,他们还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在广西率先进行大规模的供水“一户一表”改造。
据了解,目前南宁市正在充分利用绿城水务公司资源优良、经营稳健、效益良好的优势,建立健全企业的投融资管理机制,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全市供排水设施建设的投入,迅速提高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自来水,为城市提供更加优良的污水处理服务,满足“大南宁”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