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宝塔大地到处是忙碌的景象。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宝塔区井家湾村采访。在村主任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刘仲清家,他正在忙着在自来水管安装的水表上试卡,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便激动地说:“过去我们村由于受水源的限制,冬季有水吃,夏季买水吃,一方水要花十几块钱,给全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多不便。现在多亏政府帮我们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如今在自家院儿里,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自来水不仅能满足了生活用水,同时也保证了‘农家乐’用水的需要。就我家的‘农家乐’一年收入30多万元,生意可红火哩。你看,我们村现在村民的生活富裕了,都过上了好日子,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真心为咱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这是宝塔区党员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饮水安全工程不仅使宝塔区近19.6万农民喝上了安全的水,而且也结束了缺水山区群众挑水背水的历史,使农村群众腾出了劳力开发其他产业经营,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005年以来,宝塔区紧紧围绕“以人兴水、解决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以产业兴水、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以农田兴水、解决农业的增产问题”目标,始终把饮水困难向饮水安全的转变、从群众“喝上水”向“喝上清洁足量水”的转变。在农村积极推行了饮水安全项目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四年来,宝塔区在农村人饮工程建设上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向企业筹资2800万元,共解决了283个村8.49万人的饮水困难。截至2008年,全区累计建成农村人饮工程611处,累计解决了19.6万人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区行政村村村通水的目标。
切实加强领导,逐级夯实责任,强化项目统筹,落实配套资金,规范建设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打响了饮水安全工程攻坚战。宝塔区齐抓共管,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水利水保工作,从区上领导到水利业务部门,从乡镇领导到村干部群众,大家都认识到,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实现农村自来水化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从这一大局出发,各级干部都把解决百姓的吃水问题时时刻刻放在心头,由此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各级政府都把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连续四年将农村人饮工程建设列为政府为群众兴办的实事之一,并下发了《关于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宝塔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区委书记杨霄、区长阚延军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亲自参与建设规划的制定,并指导帮助建设单位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区上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亲自担任总指挥,主管副区长和区水利水保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区计划、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电力、卫生、农综等部门领导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同时,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乡镇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年度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年底严格考核评比,实行奖惩兑现。水利局也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近年来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精心安排,狠抓落实,促进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顺利实现全区行政村村村通水目标。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为了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该区抽调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区各乡镇村组对农村饮水现状和水源水质情况进行了认真摸底调查,按照“近期与远期结合,用水与节水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建设与管护结合”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宝塔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同时遵循“先地表、后地下,先自流、后抽灌”的思路,由村(组)提出申请,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区水利局审核,最终由区政府审定后下达年度工程建设计划。在每一处工程实施前,水利局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项目计划深入到乡村进行摸底,进行水质化验并确定实施地点、工程类型、建设规模、解决的户数和人数,然后进行工程施工设计,确定投资规模,力求工程建设简约合理。
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具体过程中,该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按照“五统一、四把关、三落实、二到位、一创优”的要求,坚持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队伍、统一供应材料、统一验收,严把工程质量关、材料采购关、水质化验关、廉洁自律关,落实工作任务、投劳投资和管护责任,确保技术干部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争创全市一流。同时,严格实行开工许可证制度和合同制管理,层层夯实责任。为了严肃工程建设纪律,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上全面推行 “廉政工程”,实行“阳光作业”,要求凡是项目受益乡镇和村组都要对项目实施单位、施工技术人员填写“廉政监督卡”,真实反映工程建设质量和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和百分百优良工程。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为了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建轻管”和建、管、用相互脱节的弊病,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该区印发了《关于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原有的农村人饮工程认真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结合实际指导受益村组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逐乡逐村落实了工程管护责任,对新建的农村人饮工程要求受益村组在工程建设成后必须明晰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权。按照“国家投资、地方建设、个人承包经营管理”和“有人员、有收费、有制度、有报酬”的原则,一次性将工程权责落实到人。同时坚持一事一议,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初步形成了“自主经营、自定水价、自行管理、以水养水”的良性发展机制。2008年起区上又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统一纳入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范畴,对确实不具备以水养水条件,管水人员报酬无法解决的,由各乡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充分调动了农村管水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供水成本和水价,切实减轻了群众吃水负担。
产业运作,探出新路。该区结合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乡镇和企业用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一情况,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用水困难问题。蟠龙镇、青化砭镇一带属于苦咸水地区,饮用水资源极其短缺,多年来驻镇各单位吃水非常困难,青化砭油矿、驻镇机关、学校年年靠拉水维持生活,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彻底解决当地的吃水难问题,2007年10月,该区积极协调争取,从蟠龙、青化砭两个采油厂融资2483万元,启动实施了孙台水库-蟠龙-青化砭供水工程。为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水利局也抽调系统15名业务骨干人员组成突击队,在时间紧、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冒着严寒大干60天完成了蟠龙供水一期工程,实现了蟠龙果汁厂、青化砭镇供水工程通原水目标。2008年又完成了净化水厂和2号蓄水调节池以及供水处办公楼建设等二期工程设施,工程建成后日供水能力达3000m3 ,能够保证蟠龙、青化砭两个乡镇18个村以及蟠龙、青化砭两个采油厂、蟠龙果汁厂共计1.42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不安全和困难问题,实现了企地双赢的目的。为了切实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工程永续利用,该区专门成立了“蟠龙供水工程管理处”,安置分流了一部分水利施工队的下岗职工,同时每年还可收取水费127万元,为实现水利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同时,围绕产业兴水目标,区上投资150万元建成了30处产业用水工程,解决了1650多座大棚、弓棚产业用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5300多亩,目前,全区累计蔬菜灌溉面积3万亩,建成苹果集雨窖3800个,15000多头大家畜也用上了安全水,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促进农村三大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9年,该区将坚持以人为本,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省政府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继续发扬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精心安排部署,狠抓任务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剩余8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解决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为全区建设经济强区、产业大区、旅游名区、生态文明区和党建先进区,争当全市科学发展排头兵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