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嘉兴平湖市申报的《稻田退水勾勒“零直排”循环模式 资源反哺实现“两山”互利共赢——平湖市稻田退水零直排路径与实践》案例,入围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案例。
嘉兴市处于杭嘉湖平原,太湖流域下游,水网密布、纵横交错,同时又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业复种指数高、环境承载力弱。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氨氮、总磷等营养盐入河影响着水质和生态平衡。稻田退水“零直排”循环模式已经在嘉兴多地实施,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水环境。笔者以平湖市的做法为例,系统阐释稻田退水“零直排”循环模式的主要做法,以供相关地方学习借鉴。
主要做法
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灌排分离提供硬件基础。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平湖市推行灌溉渠与排水沟物理分离(水泥硬化沟渠),确保退水可独立收集。对地下灌溉管道进行提档升级,用PE、PVC管材替代水泥瓦管,解决灌溉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升10%。打造以10亩—15亩为单元格,田块大小一致、方向一致的美丽田园,降低农田生产、设施维护成本。提升田块标准化建设水平,安装双闸板溢流型“小闸门”,使稻田具备承载50毫米—140毫米雨量的保水功能。目前,控制闸已推广覆盖约6万亩,以亩均调蓄100毫米雨量计算,可调蓄水量达400万立方米。
升级生态沟渠,拦截净化提升水质。在传统硬化排水沟基础上进行生态化升级,平湖市积极探索农田氮磷拦截沟渠建设,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行“生态沟渠+生态塘”“生态沟渠+断头浜”“生态沟渠+小河”“生态沟渠+圩区”等多种生态化治理模式。对溢流的农田退水通过生态沟渠过滤、植物净化、圩内河道水生动植物修复等环节,降低圩内水体中氮、磷浓度。近5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沟渠进出口总氮浓度削减率为18%—32%,总磷浓度削减率为15%—29%。全市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率由2016年的0%提升至100%,水质明显改善。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零直排”闭环。平湖市推广数字化节水薄露灌溉技术和“节水宝”智慧应用,动态调控水稻各生长期所需水层,实现年节水549万立方米,退水量减少40%。构建了完善的退水回灌系统,将圩内河道打造为稻田的“虚拟再生水厂”。通过对灌溉机埠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农用水的循环再生利用:系统平台能精准调控灌溉,当监测到田间水位达标后便自动停止,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实现底泥资源化,利用新型微生物肥料促进秸秆快速腐熟并全量还田,减轻秸秆浸出液污染,有效提升肥力,消灭地源病菌,较常规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0%以上。据测算,平湖市近2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每年碳减排量可达4万吨,可列入CCER(中国经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碳交易额达200万元。
注重长效管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保险,开创“村+保险公司+定点维保单位”管护新模式。保险公司与曹桥街道试点实行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保险,已覆盖2.8万亩,亩均保费40元,降低了农田的管护及设施运维成本,为稻田退水污染治理的可持续提供保障。试点“田长制”,选聘“田管家”750人,构建职业化管水员队伍。制定管水、节水奖励制度,实行“基础待遇+节水奖励”模式,优秀管水员由市、镇两级给予最高14元/亩奖励。制定精准补贴制度,管理优秀村由市财政按照20元/亩标准给予奖励,鼓励村集体管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取得成效
总结嘉兴市稻田退水“零直排”循环模式带来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通过稻田退水“零直排”项目的实施,把农田变成美丽田园,把沟渠变成绿色长廊,也使绿水青山转化为美丽经济,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从2020年的18.8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9.2万吨,攻关田最高亩产577公斤,破浙江11年记录。稻田退水水质的改善,为发展高品质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了条件,创新“稻—菇—笋”循环、稻渔综合种养、夏果冬菌轮作等新模式,提高了亩均收益。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探索的“巨型稻+渔业”综合种养模式,稻高两米有余,亩均产量达到1200斤。打造“金平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平湖”西瓜、食用菌、蔬菜(芦笋)等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超6亿元,品牌农产品溢价率达15%。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依托生态优势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生态旅游、绿色研学等特色活动,举办棒球比赛、水上运动、乡村马拉松等活动,涌现了明月山塘、棒球村、乡村低碳博物馆和赛艇小镇等一批具有平湖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促进村民增收。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997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被列入首批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缩小地区差距试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六年呈缩小态势,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3∶1,优于全国(2.34:1)及浙江省(1.83∶1)平均水平。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连续3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
实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双提升。用“绿水青山”创造的“金山银山”反哺生态保护;村庄美了、村集体收入提升了,便有了更多资金投入环境改善,由此形成了生态良性循环。作为国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平湖探索充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仍用于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为全市持续构建以稻田节水减排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现代化灌区增添了新动力。凭借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平湖市先后吸引了东郁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长三角草莓种源研发中心、蝴蝶兰种源研发中心等优质项目,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总产值超百亿元。与上海金山区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业共富发展合作模式,连续5年举办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吸引385个农业项目参赛,成功落地35个,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通过打造稻田退水“零直排”循环模式,嘉兴市不仅从源头上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更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