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乡村振兴的“命脉”所在。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农村供水“县域统管”为抓手,推动祁县、古县、万荣等多地率先探索,通过“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精准解决农村供水“小散乱”问题,成功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跨越式升级,为三晋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水动力”。截至目前,我省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3.9%,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65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水质达标较上年有明显提升。
规模化布局:织密全域“大水网”破解供需壁垒
10月31日,记者走进祁县子洪水厂,初冬的晋中平原,阳光洒在水厂的陶瓷膜过滤设备上,潺潺水流中泛着粼粼波光。“以前村里靠小水井供水,天旱就断水,水里面还有漂浮物,做饭都得先沉淀半天。现在不一样了,水龙头一拧,清水就来了,24小时不断供,跟城里一模一样!”祁县北建安村村民郝振栋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的水流,满脸笑意地说。
这一变化,源于我省农村供水“规模化”的破题之举。针对农村供水水源分散、地下水超采、保障能力弱等痛点,我省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覆盖”建设,构建“多源共济、多向供水”的全域供水格局。其中,祁县优先利用3座水库作为规模化供水水源,对接东山供水工程实现“双水源”保障,建设左家滩水库应急水源工程,形成以4处规模化水厂为主体、99处小型标准化工程为补充的保障体系,规模化工程供水率达98.1%;古县整合资源实施城市管网延伸、三水合一等规模化工程,规模化供水率达51.07%,正在推进的北平镇供水提升工程完工后,规模化供水率将再提升12个百分点;万荣县更是大手笔规划,投资6.54亿元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城乡一体化供水、水处理厂、管网连通三大项目,项目落地后全县规模化供水覆盖率预计达95%。
“我们像拼积木一样,把分散的‘小水源’连成‘一张网’。”祁县水利发展中心主任赵宝祥指着智慧平台上的管网图说,即便是山区单村供水,也量身定制“紫外线消毒+碳化硅膜处理器”,确保群众喝上“优质水”。在万荣县,黄河水正通过新建的146公里管道奔涌向千家万户。“全县规划了3个规模化项目,总投资超6亿元,就是要让农村供水标准向城市看齐!”万荣县水利局局长解胜刚语气坚定。
记者了解到,在水厂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高标准推进,推动农村饮水从“安全水”向“优质水”迈进。祁县选用陶瓷膜深度处理技术,完善“常规处理+优化工艺”,将供水能力提升到10万方/日,子洪水厂被评为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运城盐湖区实行三级水质检测体系,每年对出厂水进行106项水质检测全分析,确保水质达标;古县将检测项目从19项扩展至33项,千人以下供水工程检测频次也从每年1次增加到2次,全方位筑牢水质安全防线。
专业化管护:构建统管“新体系”实现长效运行
走进祁县城乡数字供水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水源、水质、水压等数据。祁县水利发展中心信息中心主任段林新正熟练地操作着系统:“一旦发现故障,平台自动通知片区管理员,投诉工单2小时内响应。”他点开一个模块,“看,这套系统还能预警管网漏损,农村漏损率已降至5%!”
专业化管护是农村供水长效运行的关键。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县域统管模式,压实政府主体责任、水利部门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责任“三个责任”,推动农村供水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古县整合原水利局、住建局下属的供水公司,成立国有独资的城乡水务有限公司,实行“一个公司管到底”的运管模式;盐湖区推行“公司+村委+村级管水员”机制,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建立“358限时通水制”“一站式服务制”,抢修队伍1小时到达现场,小修6小时内完成,大修12小时内完成,保障管网正常运行……
为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各地还大力推广农民节水协会。祁县成立农民节水协会139个,设立村级水管员227名,通过水费提留10%建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供水管理缺位问题;万荣县西村乡龙行村村民张永珍大爷感慨道:“现在水管坏了,打个电话,村里的水管员很快就来修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自己找人折腾,一个月水费才5块钱,实惠又省心。”
科学的水价机制是“以水养水”的核心。各地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分类定价、促进节水”的原则,制定差异化水价。同时,推进“一户一表、计量收费”,覆盖率99.6%,99%的村民实现在线缴费;古县、万荣等地也完成部分村智能水表改造,实现微信、支付宝缴费,让水费收入成为工程运行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化赋能:打造智慧“管理台”提升服务效能
“这里是祁县城乡数字供水中心,我们24小时盯着平台,不管是管网压力异常、水质超标,还是村民投诉,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然后立即通知片区管理人员处理,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在祁县城乡数字供水中心,段林新指着屏幕上的“供水一张图”介绍。
数字化、智能化是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各地积极搭建智慧供水平台,将数字化融入“源头到龙头”各环节,推进“一网统管”。祁县以“三源、四厂、六区”供水模型为基础,整合核心业务数据,打造制水生产、水质监测、运维管理等七大应用平台,实现供水全过程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5%;万荣县在项目谋划阶段就优先布局信息化建设,搭建城乡供水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源水位、水质指标,动态调控管网压力,将故障处置响应时间缩短60%以上;盐湖区建立总调指挥中心,实行“供水服务派单制”和用户回访机制,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提升服务效率;古县为73个行政村的集中供水工程蓄水池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远程实时监督。
智慧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让群众享受到了便捷服务。古县南山村民房福民告诉记者:“现在喝水放心,缴费也方便,手机上点几下就搞定了,一个月水费也就10来块钱。”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乡村振兴。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以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全覆盖,完善县域统管机制,深化智慧水务建设,让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安全、便捷的供水服务,正如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崔哲峰说:“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我们水利人最朴素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