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
这几年回到家乡,
水龙头里流出的水,
似乎更清澈了,
水压也更稳了。
这并非“水自己变好了”。
在穿山越岭的供水管网沿线、
在人迹罕至的泵站机房里,
数千名农村供水管护员日复一日,
从源头到龙头,
默默守护着千家万户的“一口好水”。
10月30日,浙江省第二届农村供水技能竞赛暨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技能比武在金华市婺城区拉开帷幕。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代表队集中亮相,同台比拼农村供水管护的“基本功”与“关键项”,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推动建立“懂技术、善管护、能担当、贴民心”的高素质农村水利管护队伍。



匠心闪耀:见证“金蓝领”的破茧
2018年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模式,以县为单位,明确一家统管单位、配备一支专业管护队伍,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目前,全省共落实农村供水管护人员2638人,工程专业化管护率从7.7%上升为基本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供水服务水平。
“这次竞赛首次明确了农村水利管护工种,是对我们农村供水管护人员职业价值的认可。”从业20余年的金华代表队选手刘钦很是感慨。据介绍,这是“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首次作为一项专业工种,纳入省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次竞赛的单项个人冠军,台州代表队王六健、金华代表队林英和丽水代表队蓝坤还有机会提名为“浙江金蓝领”。
从“管护员”到“管护工”,一字之差,却标志着这一岗位正在从“经验型”向“职业化”转变。
赛场高光,理论与实操的双重淬炼
竞赛内容也在持续升级。理论知识竞赛拓展至“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全领域,将农村供水、山塘、灌区等专业知识全部纳入考核范围,需要选手具备更加扎实、全面的理论功底。

现场实操科目更是亮点纷呈。在今年新增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维护”赛区,选手们面对的是集成多项水质参数的智能终端。在实际场景中,这些设备如同一个个触角,将水厂、水站的实时数据传送到全省统一的“浙水好喝”数字化平台。而让数据保持“活跃”“精准”、发挥真正作用的,正是这些专业可靠的“管护工”。




“在特殊条件下,数据是会‘骗人’的。”来自绍兴代表队柯桥南部山区供水管理团队的陈泽波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山区供水站水源多取自溪沟、山塘等,尤其是在雷雨天,原水中泥沙等杂质增多,极有可能造成传感器故障,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这一项目紧扣我省单村水站建设收官之际大量先进设备投入使用的背景,重点考查选手对现代化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故障排查及应急处置能力。“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一个传感器失灵,就可能影响整片区域的供水安全。”现场裁判点评,必须熟练掌握新设备,精准识破数据的“谎言”,才能筑牢供水安全的关键防线。
另一端,两大经典项目依旧扣人心弦——
管道听漏现场,选手们手持听漏仪和听音杆,一端贴地收音、一端贴耳聆听,沿着管线走向逐段排查,反复比较,从水流杂音中精准定位毫米级漏点。随后的管道焊接,参赛选手们切割、打磨、熔接一气呵成。很多选手的管道接口密封测试实现“零渗漏”,获裁判组高分评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水质检测室内,选手们身着白大褂,对“盲样”进行精密检测,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必须细致严谨,每个数据都要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赛场一角,无人船、无人机、机器狗等智能巡检设备及智慧加药系统集中亮相,吸引众多目光。研发单位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已在各地水源工程及山区海岛县的农村供水项目中投入使用,为浙江高水平推动优质供水“一村不落、一人不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农村供水无人机巡检平台

源头智能监测预警船

智能机器狗巡检系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竞赛科目围绕农村水利事业实际痛点设置,真正实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干’。”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二级巡视员张学进在闭幕式上这样点评。她指出,浙江作为“千万工程”的发源地,不仅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更打造了“一水一站一景观”的文化地标,为全国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要巩固拓展单村水站改造提升成果,持续深化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模式,强化科技赋能,加强人才培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厅农水水电水保处,省农水中心,婺城区水务局,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