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70余万邯郸农民用上自来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2-05  来源:燕赵都市报  浏览次数:394
    本报驻邯郸记者 邢云
    日前,记者来到肥乡县东元固村吕小芬家。她指着院子里放着的两个焊着铁架子的白色塑料桶说,过去家里用水都是用这两个桶来驮水,以前院子里还有个水窖,现在集中供水了,这些都用不上了。她笑着说,“集中供水的自来水甜着呢。”和吕小芬一样,如今,东元固村集中供水的受益村民们,家里都装了热水器、修了洗澡间,而在过去,这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据邯郸市水利局介绍,“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是邯郸市10项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集中供水站80余处,使540余村的近70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农村饮水牵涉万千农家。对于邯郸来说,西部山区水少井深,取水不便,东部平原苦咸水分布广泛。对此,邯郸市曾采取“一村一井”的模式来解决,然而时日一长,不少村庄常常因为几千元的维修费用无法保障而最终导致供水工程“寿终正寝”,农村饮水陷入”解困—返困”的怪圈,国家投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供水工程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难以良性运转。
    ■吃水不难但不安全
    今年50多岁的崔保恩一直生活在馆陶县北董固村。他说,早些年,村民都找有水的地方用扁担挑水、用板车拉水,不管冰天雪地还是烈日当头。再后来各家各户都花个千把块钱安个压力井,可是水位越来越深,压力井渐渐废弃,之后,村里打了一眼井,建起水塔,通上了最初的“自来水”。
    有了水井,村民吃水再不用犯愁,即便是距离水井较远的住户,也可以在通水的家里接水吃。但村民们饮用水的水质达不到标准,有高氟水、苦咸水,不少村民得了氟斑牙、佝偻病。
    ■供水工程“先建后毁”
    北董固村村支书崔家军说,当时,供村民吃水的水井,每月电费约1000元,加上所必需的维修费用,各家各户按人头收费,虽然钱不多,但家里通不上水的村民意见很大,很多村民拒绝交费。村委会又没有其他经费,单单一个维修费就难住了大家。
    据了解,从2000年以来,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006年,又启动了饮水安全工程,越来越多的村庄因此受惠,很多村里都打了水井,建了水塔。但几年过去,村里的这些供水设施大都“寿终正寝”。据邯郸市水利局有关部门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单村供水投入高、范围小、收益低,无法实现自我维持、良性运转,以至于易建难管,农村饮水也因此陷入了先建后毁的怪圈。
    ■馆陶经验:联村供水
    据馆陶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2003年,馆陶县实施饮水解困工程时,在国债资金分配和配套资金筹集上遇到了难题,他们大胆地把魏僧寨、十里店、陈庄等3个村的饮水项目资金32万元打捆使用,又打捆落实了自筹资金19万元,在村庄密集的魏僧寨建成了馆陶县第一集中供水站。
    在建设之初,他们精心谋划了管理制度。为用水户安上水表,按表计量收费;供水站装上了现代化的变频供水设备,每天早晨6时准时供水,每天供水时间长达16个小时。
    据介绍,集中供水站的供水质量好、保证率高、供水时间长,附近村庄纷纷要求接入供水站管网。最终,这个供水站解决了7个村的供水问题,日供水能力达到500多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万多人。由于供水量上去了,一年下来,供水站除去电费、维修费和职工工资还略有盈余。
    目前,馆陶县已建成了9个集中供水站,141个村17.4万人用上了统一的集中供水,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
    据馆陶县水利局一位负责人介绍,2009年,他们将完成王桥、寿山寺、北榆林3处集中供水站建设规划,争取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县农村统一集中供水的目标。
    ■肥乡经验:整乡推进
    和馆陶县的“联村供水”有所不同,2008年,肥乡县明确了“统筹规划,整乡推进”的思路来破解难题。据肥乡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所谓“整乡推进”,即打破9个乡镇的行政界限,把全县规划成9个片,设9个集中供水站,每年安排2—3个乡镇实行整乡推进。在站址选择上充分考虑水源水质、供水半径、交通条件和与南水北调水源相结合等四大因素。
    据了解,该县在供水工程启动前就明确了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科学合理地把供水工程分为国有、集体、个人三级产权。
    据该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在实施“整乡推进”中,他们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分为两期,把饮水不安全村相对集中、受益乡村积极性高、筹措资金容易的乡列为一期工程,其他列入二期工程。
    2008年初,该县首先把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元固乡确定为工程推进试点乡。整乡推进的办法调动了乡村两级的积极性,该乡政府拿出200万元财政资金,群众筹资20万元,仅用1个月就完成工程勘测、设计,20天铺就联村管网,3个月完成整乡通水的目标。全乡27个村3.8万人用上自来水,从此关闭了800个水井,每年可节约地下水60万立方米。
    今年以来,该县共投入3600万元,拟年内建成的9处农村集中供水站,已投入使用7处,在建2处。实现自来水通村180个,15.2万人用上了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原计划3年完成的全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有望明年底全部完成。
    ■邯郸将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据邯郸市水利局介绍,除了馆陶“联村供水”、肥乡“整乡推进”之外,邯郸其他县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纷纷拿出“绝招”搞“集中供水”。邯郸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对集中供水站推行统一管理,确保供水站保本微利、良性运转。
    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集中供水站80余处,540余村的近70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2009年,该市计划新建、扩建供水站43处,新打机井55眼,使216个村30万人吃上自来水。
    据预计,原定5年实现的村村通自来水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完成。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