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澧阳平原灌区马堰水闸海报。陈琮元 制图)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建建 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黄冰妍 朱孝天
十月的澧阳平原,晚稻稻浪翻涌,丰收在望。田间地头,像人体毛细血管一样密布的干、支、斗、农、毛渠,为庄稼地引来汩汩活水。
“十四五”期间,澧阳平原灌区抓住水利部改革试点契机,大力开展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智慧灌区建设,让一渠“活水”畅流田间,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了强劲动能。

(澧阳平原灌区马堰水闸。李健摄)
搭平台:智能管水种出高产田
10月24日,澧县澧西街道石塘堰村种粮大户金松林站在田坎上,用手机往灌溉系统设备上轻轻一放,“嘀”一声响后,从澧阳平原灌区引流过来的水便从田里冒了出来。
“现在,我一个人就能轻轻松松完成200亩田的灌溉。”金松林说。以前,灌溉高峰期需要10个人齐上阵,没日没夜地干,水还经常到不了每一丘田里。
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澧阳平原灌区推动田间水网建设,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田间水网按照“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原则建设,提高了用水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则让用水更方便。
在澧阳平原灌区信息化平台控制室,记者看到,整个灌区的灌溉情况形成了一张“智能图”,鼠标一点,信息采集、配水调度、水费管理等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可提前根据庄稼需水量,科学调度用水。
从以前“提水浇”到现在“指尖灌”,灌溉方便了,田地也更加高产。“用水节省了三分之一,成本降了一半,今年亩产与去年相比可增加上百斤。”金松林说。
建机制:同样灌溉面积的用水量大幅降低
澧阳平原灌区灌溉面积40.49万亩,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骨干工程建成已久,田间渠系“中梗阻”问题突出,水流不到田里。遇到干旱,用水矛盾日益显现,改革破局成为必由之路。
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澧县建立起用水管理、水价执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机制,打出了一套节水“组合拳”。
有补有奖,节水有甜头。澧县精细核算从水库到田间的成本,定下一个公平的基准水价,同时实施政府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2024年,澧阳平原灌区真金白银的补贴和奖励资金发放116万元,农户节水尝到了甜头。
管水也变得更科学。过去用水就像是吃“大锅饭”一样,上游用不完,下游干着急。现在,灌区把每年的可用水量像“分蛋糕”一样,提前分配到各个乡镇,年初报计划,灌区根据计划通过计量设施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管水。
截至10月24日,今年澧阳平原灌区已放水灌溉12轮,水量12117万方,灌溉面积与去年相同,但节水达790万立方米。
引资本:“投贷联动”提供管家式服务
现代化的灌区需要现代化的工程体系作为支撑。面对数亿元的资金需求,澧阳平原灌区统筹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项目,创新采用“投贷联动”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激活一渠水。
“以‘投贷联动+社会资本’模式破解资金瓶颈,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澧阳平原灌区管理处副主任傅先菊说。投贷联动模式成功吸引了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下属公司中农发湖南公司投资,解决了近8亿元的项目资金缺口。
“我们和灌区成立联合运营公司,就像是小区的物业公司一样,提供管家式服务。”中农发湖南公司总经理翁伟杰说,以前,末端渠系没有人管,以后将有“管家”进行及时维护与管理。
投贷联动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多方共赢。澧县通过“先建后补”方式,整合上级补助资金、指标交易收益等予以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与运营获得水费收入、土地流转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收益;灌区水渠有了专人管护,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农户用水更方便,成本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