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头村是什邡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先行试点村,全村共有866户2139人,耕地面积1868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及猕猴桃、川芎、晒烟等粮食经济作物,灌溉用水既有自流渠道水,也有机井抽取水。2017年,什邡市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行试点时,该市水利部门给这个靠山边的村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厘清水利工程“家底”、明确“主人”。
据悉,经过实地调查,当地对该村所有农田水利工程逐一登记,进行了产权界定:斗渠产权归属镇政府,农渠、毛渠产权归属村委会,机井产权归属各村民小组。清晰的产权,明确了每条农渠、毛渠及每口机井,从镇到村再到组的三级管护责任主体,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责任模糊、“有人用、没人管”或“管不好”的困境。
农田水利工程的权责明确后,维修养护保障资金也很快有了着落。2017年至2024年期间,水利部门为该村累计落实维修养护经费60余万元,使水利设施的长期安全、高效运行有了保障。如今,该村的水利工程运行良好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全村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有了良好的工程基础,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就成了改革的核心。为此,村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猕猴桃、川芎、大蒜、洒烟等附加值高、用水效率更优的经济作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此举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也从源头上促进了农业节水、农民增收。”该村相关负责人说。
“当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离不开利益调节机制的引导。”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部分因机井抽水灌溉导致亩均水费偏高的村民小组,什邡市级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安排30余万元,专项用于该村节水渠道建设,直接惠及农户,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节水、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农业水价改革旨在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用水付费机制与节水奖励机制,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及定额管理制度,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
据悉,经过一系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后,该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村农业用水总量从改革前的162万立方米下降至135万立方米,亩均用水量从767立方米降至642立方米。
白虎头村的成功实践,是什邡市全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缩影。据了解,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该市1123条斗渠、2355条农渠及1463口机井都有了“主人”,农业用水总量由25699万立方米下降至20311万立方米,亩用水量下降705立方米,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记者 张伟 通讯员 王梅 易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