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湖南灌区高质量发展」桃花江上有“智慧”——桃花江灌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慧灌区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7  来源:华声在线  浏览次数:12
 编者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年来,湖南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兴水治水,在全省建成了615个大中型灌区,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湖南聚焦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政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灌区建设改造,全省灌区在科技设备和智慧智能加持下不断“上新”。为全面展现湖南灌区抗旱保灌和节水增效等功能,即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推出《湖南灌区高质量发展》专栏,敬请关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见习记者 杨建建 通讯员 黄冰妍 彭志成
桃花江灌区是桃江县最大的灌区,承担桃江县30.7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十四五”期间,桃花江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让灌区越来越有“智慧”。
防汛:提前感知雨水情
10月23日,记者在桃花江灌区水源地桃花江水库大坝看到,雨量测水仪、位移监测器、雷达测位仪等雨水情监测设备,像一个个哨兵,安装在大坝上,守护水库大坝安全。
防汛和灌溉是灌区的两大重要功能。在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中,桃花江灌区立足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打造集“感知、控制、预警、决策”于一体的数字孪生智慧中枢,可提前感知雨水情,实现科学决策、精准调度。
“以往,汛期水库调度人员对雨水情的感知就像‘开盲盒’,随机性很大,只有等雨降下来,水位上升后,才能制定调度计划。”桃花江灌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杜鸣说。现代化改造,搭建了水旱灾害预警系统,通过物联感控体系,“上新”雨水情感知网,可提前感知雨水情,为调度人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雨水情感知网布置了雨量、水位监测等设备。雨量站可实时采集雨量,水位站利用雷达监测方式对水位情况进行采集,实时发送采集到的雨水情最新数据。
“以前水位采集需要人工用标尺测量、测算;现在,雷达监测仪将数据上传,通过AI计算,可在屏幕上一键得知水位情况。”桃花江灌区管理局灌区建设股符一淇说。
今年上半年,桃花江灌区水旱灾害预警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在今年防汛过程中,系统将监测到的雨水情数据上传后台,AI技术通过模型推演自动计算出流域水情和水库水位整体涨跌情况,以动画方式对比呈现各时段水位变化,给出多种可能出现的水位分析和调度方案。防汛调度从以前的“凭经验拍板”,变成了大屏幕数据推演。
保灌:精准用好每一滴水
10月23日,记者在桃花江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总控室看到,大屏上各种数据不断跳动,以前要人工手动监测和统计的渠道水情、灌排建筑物工情等20余项数据一屏尽显,工作人员可根据各种数据一键精准放水。
“以前灌溉,水库闸门开启后,还要电话通知各个渠道管理所,手动打开渠道闸门,至少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将水顺利放下去。”符一淇说。现代化水资源管理系统,可远程精准控制灌区27个闸门的开和关,放水到田间的时间由以前的4小时缩短至2小时。
灌溉更精准。“以前是漫灌,水库闸门开启后,放水多少,全凭经验。”符一淇说。现代化建设让灌区实现了精准滴灌,通过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用水申请、审核、调度、台账”闭环管理,总控平台根据用水申请数据,控制闸门开启高度和时长实现精准滴灌。
精准用好每一滴水,效益看得见。今年,桃花江水库蓄水较去年偏少2000万方,但全年灌溉面积不降反升,比去年增加了2万亩。
浮邱山乡大水洞村位于灌区末端,往年灌溉只用上游“剩下的水”。“今年,大水洞村直接跟源头对接,用水更方便。”大水洞村种粮大户吴致富说,今年用水成本降低了30%。
管水精准,维护也更方便。“秋冬季节是灌区建设维护的黄金时期,往年这个时候,我们要组织大量人力上渠排查,制定维护计划。”李杜鸣说,今年通过前端布置的高清摄像头,在总控室就能一屏尽知水库和渠道情况,巡查维护人力减少了80%,维护时间缩短了30%。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