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基长镇秀峰村龙井滩取水口,机房室内机器作业声此起彼伏,值班人员蒙正雄正有条不紊地操作设备,整理新到的管道物资,全力保障项目工程作业平稳推进。

“自从项目建设以来,我们不用再看天吃饭了,旱季也不需要跑到几里外去挑水。”蒙正雄笑容满面,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全村村民的心声。

蒙正雄告诉记者,基长镇秀峰村龙井滩取水口项目于2008年11月竣工并投入运行,项目从申报、设计到施工,全程严格遵循各项要求,总投资308.95万元,建成后惠及周边5500余名群众,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饮水难题。
这样的民生工程并非基长镇秀峰村独有。在独山县上司镇、下司镇、麻尾镇等地,得益于中央衔接资金的投入帮扶,各地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为统筹做好全县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独山县八镇一街道形成合力,联合印发《独山县农村供水保障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细则既明确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维修养护的资金来源与渠道,又对工程申报、建设、验收、移交全流程作出规范要求,通过严格把控设计审查、材料设备、施工质量、验收移交四大关口,为全县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据统计,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895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2个,直接惠及群众10.2万名。
工程“建起来”,更要“管得好”。这一点,在麻万镇麻抹社区告年组体现得尤为真切。

走进麻万镇麻抹社区告年组,管水员文方龙正沿着村里的供水管道缓缓前行,目光不时落在地面的管道标识和沿线接口处,仔细排查是否有渗漏痕迹。
“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守好这‘生命水管’,让家家户户随时能用上放心水。”文方龙一边熟练操作抽水机,一边笑着说道,“供水工程的建设凝聚着多方心血,也保障着每一个村民的生产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他几乎未缺席过一次管道排查工作。

在独山县,像文方龙这样的管水员共有218名,他们扎根农村供水一线,成为了供水管护的“神经末梢”。
为了让供水工程管护更有力量,独山县水务局积极搭台引导,鼓励受益群众通过投工投劳、以资代劳等方式,深度参与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维修养护,推动群众从“站着看”变为“动手干”,真正树立起“供水为我、我护供水”的主人翁意识。

在此基础上,县水务局以“谁受益、谁管理”为原则,清晰划分县、镇、村三级及供水单位的管护责任,依托衔接资金开发218个公益性管水员岗位,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还督促张贴4万余张供水服务卡。
一系列的举措全面畅通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服务、建后管护“最后一公里”,成功实现全县85个村(社区)饮水安全管护全覆盖,为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筑牢了长效根基。

目前,独山县已发放价值超300万元的供水管道、水泥、水泵等物资,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万余人次,凝聚起工程建设与管护的强大合力。
此外,坚实根基的筑牢,更离不开县水务局专班人员深入一线排查问题、精准整治、广泛宣传的扎实行动。

在百泉镇大河村甲堡组的水源处,县水务局河湖水库与供排水中心工作人员徐瑞捷正在村民韦龙彪的带领下走在小道上,他们沿着水源头开展细致摸排,针对存在的问题,徐瑞捷边查边记,把问题清晰列在了工作手册上。

“农村供水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保障好群众的饮水安全,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更要沉到村头、走到田间,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保证问题解决到位。”徐瑞捷说道。

“工作人员经常来排查情况,有问题随时修,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是清泉水,再也不用为喝水犯愁了!”韦龙彪盯着水管流出的自来水,满脸笑意地说。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排查121余人次,发放维修管材23.68公里、水泵6台,成功解决1812户7249人的用水难题。
从“挑水喝”到“放心喝”,从“建起来”到“管得好”,独山县以四大举措为支撑,构建起农村供水长效发展体系。如今,稳定可靠的供水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细化举措、优化服务,让每一处设施有人管、每一户群众用上放心水,让民生清泉真正润到群众心坎上。”独山县水务局副局长陈晨龙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