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
新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15亿立方米,现代水网初具规模
刘忠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1项规划指标全部超预期完成,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累计争取中央资金768.5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7%,预计完成水利投资超1723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5%。

发布会现场。
五年来,重庆聚力构建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努力让水资源“留下来”“活起来”。重塑水资源配置格局。落实市及以上资金585亿元、是“十三五”的2.9倍,有力推动巴南观景口、南川金佛山2座大型及104座中小型水库竣工或主体完工,强力推进开州跳蹬、綦江藻渡、云阳向阳3座大型及91座中小型水库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通水,新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15亿立方米,现代水网初具规模。
五年来,重庆全力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汛不慌”“有旱不愁”。体系化建设防洪减灾工程。长江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基本建成,系统治理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1400余公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智能化升级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全域感知和跨部门协同机制,持续筑牢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小型水库全面建成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降水、水位、流量等实现全自动在线监测。
五年来,重庆扎实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让河湖“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河长制效能持续释放。全面落实“一河一长”、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智慧迭代“一河一档”,全市每条河湖都有了“主理人”,1.83万名河长常态化巡河、查河、治河。三峡库区保护持续加强,推动431处库区存量危岩除险清患,落实移民安置区高切坡和三峡水库蓄退水影响“群测群防”措施,长江黄金水道航行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年来,重庆不断提升水治理现代化能力,努力让重庆水利“挑起改革重担”“助推时代发展”。治理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成立由8名院士领衔的水利专家委员会,每年推动出台或修正一部涉水管理地方性法规,实施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水利建设质量考核连续三年获全国最高等次,丰都梨子坪、梁平左柏等水库获中国水利优质工程最高奖,努力用“高标准、严管理”让水利工程成为福泽千秋的“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在今年底实现全线通水
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启动了现代水网建设,并重点推进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目前,重庆水网取得了哪些关键进展?

发布会现场。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峰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以“一核两网·百库千川”为引领,系统推动全市水网“纲、目、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主干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配套网络实现系统性完善,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战略性提升。
例如重点解决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问题。重庆着力构建重庆市级骨干网,举全市之力推进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在今年底实现全线通水。这条横跨长江、嘉陵江的输水线,每年可为渝西地区输送1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有效解决该区域长期“缺水少水”的民生难题。同时,重庆深化川渝水利战略合作,推进一批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未来重庆水网的“主动脉”将更加强劲。
建成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和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重庆在“十四五”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取得的成效如何?

发布会现场。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介绍,在数字赋能,提升智治水平方面,重庆建成“水旱灾害防御应用”,归集共享1.6万个前端感知设备数据,创新AI语音“一呼四应”“一键直达”模式,重塑“人防+技防”的闭环管理流程,有效支撑全市防汛综合决策。
通过精准管控,消除风险隐患。建立覆盖小流域山洪灾害危险区、防洪薄弱风险点等“六类风险”的清单式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一点一策”精准化管控。
监测前置,掌握预警先机。建成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和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能够提前72小时以上预判大江大河洪水警讯,提前24小时以上预判中小河流洪水警讯,预警叫应时间从平均2小时大幅缩短至15分钟以内,最大限度争取防汛主动。
2035年建成1000条(个)幸福河湖
近年来重庆大大小小的河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加强河湖保护治理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发布会现场。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谢飞介绍,重庆将全市河流、水库数据全量电子化、矢量化,归集前端感知设备16类1.2万个,落图排污口、取水口、重点排污企业等河湖风险信息5类1.5万条,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赋能河湖要素监测,初步实现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质异常、非法采砂、水面漂浮物等风险的智能识别、快速预警,问题处置流程大幅压缩,河湖监管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人技协同”转变,家门口的河湖健康有了“科技守护”。
通过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聚焦安澜、生态、宜居、发展等方面,实施幸福河湖建设“百千行动”,到2027年建成100条(个)、2035年建成1000条(个)幸福河湖。已制定出台评价技术导则,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机制。永川临江河、铜梁淮远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典型案例,云阳长滩河、丰都龙河等16条(个)河湖被打造成全市幸福河湖样板,挖掘了像桃花溪流域水电文化、琼江流域龙舟文化等涉水历史文化故事60余个,着力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优质服务业体系,一条条河湖正成为“鱼翔浅底”的乡愁记忆、“推窗见绿”的幸福日常。
基本解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地区饮水问题
重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90.8%,过去几年,重庆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发布会现场。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德兵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深入实施农村供水“一改三提”行动,即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高运行管护水平。今年,重庆启动了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聚焦水源、水厂、管网、水质、数字、管理、应急7个领域,以三年行动、百亿投资,着力解决特殊干旱年份整村连片缺水问题,基本解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地区饮水问题,大幅提升农村饮水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此外,重庆补齐工程短板,全要素布局“水源到龙头”。通过建设1480处水厂提升工程、2.57万公里管道,配套3100余套净化设施设备,提升25个区县水质检测能力,全面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方式,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水源水质不稳定、水厂难覆盖、管网易损坏等问题。
建设2858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
重庆已建成了一大批水库、堤防工程。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这些工程的日常运行管护?

发布会现场。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黄明忠介绍,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已建成水库3067座,注册登记水闸12座、堤防护岸3248公里,这些“水利家底”直接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四五”期间,重庆每年动态更新并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和防汛“三个责任人”4700余名,堤防、水闸安全责任人1000余名,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
动态消除安全隐患。着力构建水库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完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1792座,实施除险加固399座、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9.9万亩、保护下游人口65.6万人、保护耕地42万亩。
运管体系提质增效。建设2858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大足玉滩等5座水库全面完成全国首批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