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调研报告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23  来源:常德市人大  浏览次数:11
         常德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区,山地、丘陵、平原、河湖相交,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雨水充沛,水资源丰富。随着地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暴雨强度提升,冰雹灾情频率增长;降水事件增多,降水日数减少;时空分布不均,阶段性、区域性旱涝特征显现,干旱风险增大,冰灾破坏力强。

我市2006年开始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不高、保障水平较低。遇到极端天气,便会出现饮用水水源不足、水源面临污染风险、供水设施设备受破坏等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今年三月份以来,常德市人大农业委在市人大常委会石玉林副主任领导下,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一委一品牌”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牵头开展涉农专项调研、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职能优势,围绕极端天气灾害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主题,制定调研方案,会同政府水利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鼎城区、桃源县、澧县等地开展现场调研、座谈交流,全方位掌握了解全市极端天气灾害与农村供水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成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极端天气灾害特征

常德位于洞庭湖西部,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湖南四水中的沅、澧两水穿境而过,长江四口有三口(松滋、虎渡、藕池)经我市注入洞庭湖,总体来看,呈现河湖多、降雨大、流量大等特点,导致在极端高温、降水及冰冻雪灾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易受到破坏,对农村饮水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看,我市极端天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暴雨洪水汛期多发,极端性强,破坏性大。常德市雨量丰沛,年均降雨量达1300多毫米,是全国均值的2.3倍。市辖区内水网密集、水系复杂,山丘区极易受到极端暴雨天气的侵袭。新中国成立后,较大洪涝灾害发生过26次,约2~3年发生一次,九十年代以来就有91、93、95、96、98、99、2003、2014、2016、2017、2020、2024年发生大洪水。例如在2024年6月21日至26日,我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108毫米,桃源县夷望溪镇竹园水库24小时最大降雨达471.7毫米,突破当地1961年以来极值。五强溪至桃源区间产流1万立方米每秒,洪水重现期约为200年一遇。2025年5月22日凌晨,桃源县牛车河镇遭遇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龙凤山站点12小时累计雨量达447毫米,突破当地气象记录极值,牛车河镇累计降雨量达451.5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值,多处河道水位暴涨,部分道路积水严重,桃源火车站28趟列车被迫停运,牛车河镇三红等3个村近10公里道路、农村供水管道被损毁,极端暴雨天气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极大破坏了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高温干旱时有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近年来,常德极端天气呈多发趋势,高温干旱的频率越来越高,降雨分布不均,阶段性旱情频发,2011年、2013年、2022年发生了严重旱情。特别是2022年7月雨季结束后,我市出现了严重夏秋冬连旱,8月份全市平均气温31.8℃,较常年同期偏高3.7℃,全市平均高温日数25.4天,最高连续高温日数27天,其中有24天高温覆盖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数在1961年以来112次区域性高温过程中排第1高位,综合强度等级为“特强”。2023年6月至10月全市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过程,累计四次出现阶段性高峰,其中6月中旬全市中旱以上影响面积达14806平方公里,重旱13266平方公里,特旱9699平方公里,石门、桃源县部分山区村依靠政府车运送水解决饮水问题时间连续长达60天以上。

3.冬季低温冰冻灾害常见,地面雪层厚,水体冻结久。冰冻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相态复杂的特点,对农村供水设施影响是灾害性的,容易造成管网爆裂,水龙头、水表等户外设施易因低温冻结无法取水,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例如2023年至2024年冬季我市连续出现四轮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别是2023年1月21日夜间至22日白天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其范围广、强度大、转雪迅速,桃源县南部牯牛山一带积雪达15~20厘米;2月1日晚至7日大范围冻雨天气导致路面结冰,冻雨范围和强度为2009年以来最强,电线覆冰(冰冻)厚度超过2008年;各县(区)连续积雪日数9天至11天,全市大部分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并出现电线积冰,最大电线积冰厚度达8毫米,同时使得部分供水管道发生破裂,进而导致多处供水中断,对安全饮水工作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二、我市农村供水基本现状

自2006年我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来,我市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及小型水厂标准化建设要求,大力推进供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供水体系完备。“十三五”以来,我市按照“三化”建设要求,建成集中供水工程739处、分散工程2万处,基本解决了全市491万农村人口(县城以下)的饮水安全问题。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日供水规模1万吨以上17处,覆盖人口165万;1千-1万吨107处,覆盖人口199万;200-1千吨118处,覆盖人口61万;200吨以下497处,覆盖人口37万。山丘区因地制宜建成分散供水工程2万处,覆盖人口29万。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21%、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比例79.68%,均排名全省第二,基本形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水厂标准化的格局。

2.水源种类丰富。在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水源类型呈现“地表水为主、地下水补充”的格局。一是地表水水源639处,占比86.5%,是我市农村供水的核心水源,具体可分为四类。其中,山泉水水源369处,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山区,水库水源191处,多为中小型水库,兼具蓄水调节功能;山塘水源40处,多作为小型集中工程或分散工程的补充水源;河流水源39处。二是地下水水源100处,占比13.5%,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及部分地下水富集区域。

3.经营主体多元。全市73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维主体涵盖7种类型。一是政府及国企主导类,包括乡镇政府及水管站46家、水利工程运管单位37家、县级自来水公司(平台公司)46家、大型央企国企5家,合计134家,占比18.1%。这类主体资金实力较强、技术标准规范,多负责1千吨以上规模工程运维,供水保障率达95%以上,但存在部分偏远区域服务响应不及时的问题。二是集体与私人运营类;村集体经营368家占比49.8%,主要负责200吨以下小型集中工程,依托村集体组织实现低成本运维,但技术人员缺乏、设备更新滞后;私人承包经营99家占比13.4%,多集中在200-1千吨规模工程,运营效率较高但存在“重盈利、轻维护”倾向;自营水厂138家占比18.7%,以山区群众自管为主,管理灵活但抗风险能力极弱。

4.应急反应较快。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组织编制了县级应急供水预案,明确了干旱预警分级、应急响应流程和部门职责。各千吨万人水厂编制了单独的水厂抗旱应急预案,并以工程或乡镇为单位,准备了各类抗旱应急物资,包括送水车辆、水泵、发电机等。各区县建立了供水应急抢修制度,如《澧县农村供水管网维抢修管理制度》,实行辖区内供水管网“周巡查+重点区域日排查”制度,建立巡查台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并及时维修;同步通过微信公众号、村组联络群、服务热线等多渠道发动群众参与管道漏损问题反馈,形成“专业巡查+群众监督”联动机制;设立24小时应急抢修专班,接报后立即响应,30分钟内到达现场。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供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极端天气灾害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

综合我市极端天气特征和农村安全饮水现状,我们认为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供水安全,即保障农村居民能够在全天候、不间断的情况下,获取基本的日常生活用水;二是水质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能获得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优质饮用水。具体来看,极端天气对农村饮水安全的体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量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6.5%使用地表水作为水源,主要包括水库、山泉水、山塘等。近三年来常德天气干旱,总体降水偏少(2022年降雨1166毫米,较多年平均1434.9毫米偏低18.7%;2023年偏低19.8%;2024年偏低14.6%),今年降雨1017.6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1085.3毫米偏低6.2%)。长时间高温干旱,加上时空分布不均,水源缺乏有效补充,地表水蒸发量大,许多水源出现水位骤降甚至干涸,造成取水困难。如2022年,鼎城区周家店梁家冲水库因上半年降雨量少以及7月特大旱情,9月初的蓄水量低于死库容,致使8000余人饮水困难。澧县山门水库为澧县北部、中部7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常年库容7768万m³,死库容1670万m³,今年9月初库容仅2390万m³,且综合供水、蒸发、渗漏、灌溉等日需消耗原水8万m³。若按年均补水500万m³计算,在不使用、不蒸发情况下,要10年后才能达到正常库容。

2.水质污染问题隐患较大。暴雨洪水时,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会携带地表农药残留(农田区域)、化肥(种植基地)、生活垃圾(村庄周边)、动物粪便(养殖场附近)等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导致水体浊度骤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超标;部分矿区周边水源地还会出现重金属(如铅、镉)超标。此外,持续高温和长期蓄水量不足还会让水库、堰塘等供水源头易出现藻华爆发,水质受到影响。2018年5月谢家铺镇下陈湾村关门洲水库因晴热少雨、蓄水量少而蓝藻爆发,导致源水水质变差,超出水厂水处理能力,影响饮水安全。

3.设施损毁导致供水系统瘫痪。洪水可能直接冲毁取水管道、蓄水池、水处理设施等重要水利设施。2024年6月桃源县暴雨导致16个乡镇131处供水设施损毁,特别是郑家驿镇寺坪水厂3.7km主管全毁,1.1万人供水中断。持续干旱则造成取水口裸露、设备长期干涸运行,加速设施老化损。低温冰冻破坏供水“最后一公里”设施,特别是当气温低于-2℃并持续3天以上,裸露的入户管、水表极易冻裂,蓄水池、水泵等设备内部结冰膨胀停运。2024年初安乡县冰灾造成2000多处入户管破裂、1.4万块智能水表损坏。

4.应急机制短板凸显系统风险。一是农村水厂基本没有备用水源,一旦出现水源短缺或者水体污染,直接影响水厂正常取水。澧县码头铺三眼泉水厂辐射5万余群众日常饮水,近年来,主水源三眼泉长期干枯,备用水源杨花桥水库水量锐减,致季节性缺水问题非常严重,当地百姓不得不自筹90万元在三眼泉上游2.3公里处引溪水至水厂。二是抢修响应效率低下,设施损毁后修复周期长,如2024年初安乡县罕见冰灾导致的供水管网破损,历时3个月的抢修后才完全恢复正常供水。三是应急管理薄弱,预警覆盖不足,部分区域缺乏极端天气实时监测设备;四是物资储备短缺,缺乏备用管材、净水设备等关键应急资源。

四、应对措施建议

极端天气灾害已成为影响常德市农村饮水安全的重大隐患。暴雨洪水的突发破坏、高温干旱的持续侵蚀、冰雪冻结的低温冲击,直接威胁着群众基本生活用水,也对供水系统的韧性、水质安全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近年来典型案例与数据,系统梳理了极端天气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冲击影响,剖析了当前供水体系在设施抗灾、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短板,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强化水源保障,构建“多元互补、应急备用”体系。一是优化水源结构。要优先使用河道、大型水库等大型地表水源,逐步替换山泉水、小水库等小型水源,在湖区淘汰一般地下水源,不断提高供水水质稳定性。同时,在地表水依赖度高的丘陵山区,进一步采取打井等方式增加水源,并优先布局在历史干旱严重区域;对病险水库要全面开展除险加固行动,不断提高蓄水能力,保障水库水源工程供水稳定性。进一步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积极谋划一批新建大型水源、引调水等工程,争取纳入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将现有小水源替换为稳定、优质的大型水源。二是优化调整水源保护区。针对未划定水源保护区的地表水水源地,要明确保护区范围,并设置防护围栏和警示标识。要强化水源地环境保护,严禁水源地范围内的养殖场、垃圾堆放点、农药化肥储存点的投用,严格控制水源污染风险。三是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对于规模化水厂探索布局1处备用水源,以及推行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现有水厂互为备用水源模式,确保极端天气下可快速启用。

2.强化系统管理,优化“能力提升、运维科学”模态。构建“行业部门监管+统管单位统管+乡村协管”的县域统管体系,因地制宜确定统管模式和统管主体,最大程度实现同一供水区域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五同”模态。建立健全遇干旱冰冻等极端天气水源存量统筹管理制度。建立用水调水台账,动态精准管水用水,实行总量控制、计划分配,精细放水,所有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设施实行“一天一摸底、一天一调度”,防止“大水漫灌”。要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农村供水管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完善“三项制度”(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办法和经费),制定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年度计划,建立维修养护台账,定期对水源工程、输配水管网、净水设备等进行巡检、维护和更新改造。要健全完善水利、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强化巡检抽检。

3.加强预警预演,筑牢“提前感知、及时处置”防线。一是构建多层级监测网络。要加强对供水水源地及终端出水的水质监测,不断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实现气象、水文、地质灾害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做好监测预警。特别是遇到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的供水中断情况,要将供水保障信息提前24小时发布,直达农村一线用水用户。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县市区要完善200吨以下小型工程及分散工程专项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灾害类型的响应流程、责任分工等方案,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时,气象、水文等部门及时传达预警信息给水利、应急以及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供水水质恶化时,水厂应及时报告当地应急、水利部门及供水终端的街道办或村组,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三是强化应急演练与培训。每年开展极端天气应急供水演练,模拟暴雨导致水源污染、干旱引发水源枯竭、冰雪压垮供水管网等场景,检验“预警发布-响应启动-物资调配-供水恢复”全流程的实操能力。

4.完善应急设施,增强“管网坚固、设施完备”能力。一是优化工程体系布局。结合常德实际,对照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县域统管模式,全域系统谋划,实行“一县一策”,逐步推进规模化水厂升级、老旧管网更新、水质在线监测及农村供水智慧平台建设,并建立农村供水“三化”项目建设台账,加快推进实施。同时,抢抓专项债“自审自发”优势,全力做好专项债申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集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护资金。二是优化供水管网布局。逐步在平原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环状化”改造,避免受灾后单点断裂导致大面积停水。三是提升水源工程抗灾能力。持续推进水库、堰塘等蓄水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和防渗漏改造更新,增加水源储备能力;逐步对易受洪水冲击的取水口、引水渠进行加固改造,建设防冻型取水输水设施。

5.健全应急机制,打造“全链覆盖、快速响应”网络。一是建立“平急转换”管理机制。平时定期开展水源地巡查、管网维护、设备检修,储备净水药剂、管材、发电机等应急物资,重点补充小型工程及偏远山村物资缺口;紧急状态下启动“县级统筹、乡镇调度、村级实施”三级响应,建立应急物资快速调配机制,统筹调配应急水源和相关设备,确保遇极端天气供水中断时可快速启用。二是执行标准化响应流程。根据气象预警等级,要果断启动对应级别的应急供水响应。同时,要实时监测水源水质和水量变化,若发现污染或断流,及时召集专家对水质净化提出建议,开展水质净化工作,并立即切换至备用水源,并通过广播、微信群通知村民采取应急措施。三是建立灾后恢复快速响应机制。极端天气过后,要迅速响应行动,力求24小时内完成水源地污染排查和管网抢修,48小时内恢复90%以上区域的正常供水。

6.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互助协作”水平。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要以屋场会、广播会等形式定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向村民普及暴雨时识别污染水源、干旱时节约用水、冰雪天气防止管道冻裂等用水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重点讲解家庭储水方法、应急取水方案等实用技能。二是培育村民自救互助能力。依托现有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培训骨干村民,探索组建“农村应急供水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供水服务。同时,建立“邻里互助”机制,鼓励村民共享储水设备、轮流参与送水,对弱势群体结对重点帮扶。

7.实施规划引领,形成“总量保障、均衡利用”格局。以十五五常德市水安全规划制定为契机,恳请呼吁省政府及省发改、水利等部门支持常德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加快构建骨干水网体系。全面推进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支持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洞庭湖片区先行先试。二是支持提升常德区域调配保障。加强骨干网与区域工程互联互通,实施中小型引调水项目,支持澧县西北部引调水工程及“引黄入常”引调水工程等项目的规划立项。三是支持常德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以及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的原则,加快推进黄石水厂、蒿子港水厂、汉寿县东部片区水厂等大水厂建设,做好已建大水厂提质改造和管网延伸工程。四是支持建设现代灌排体系。围绕粮食安全,着力产能提升,统筹“扩灌、联网、整合”,优化全市灌排布局;有序推进澧阳平原灌区等已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加快推进西洞庭湖平原灌区、石澧灌区的前期论证。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