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来,北京市级徐鹏职工创新工作室牵头研究应用了“抓斗司机模拟培训系统”,不仅让抓斗操作培训告别了“高风险、长周期”的历史,更成为职工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以往,选矿作业区开展抓斗天车技术培训有两个“卡脖子”难题。一是实物设备体积庞大,新手实操时存在机械碰撞、矿粉洒落、斗部坠落砸车皮等风险;二是受生产任务限制,培训周期长达3-6个月,还需占用宝贵的生产设备资源。
针对存在的问题,徐鹏创新工作室将“抓斗操作培训模式革新”列为年度“人才培养”重点项目,工作室外出调研行业前沿技术,最终将应用“1:1比例仿真模拟系统”作为破题关键。
在模拟系统建设过程中,工作室领军人徐鹏,技术骨干张路南、孙立国深入开展技术研讨形成改造方案,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历时3个月完成系统调试。该培训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开发,打通模拟系统与真实设备的控制逻辑;围绕抓溜子、矿粉倒仓等工作任务,针对白天、夜间、雾天、高仓位、中仓位、低仓位、站姿、坐姿等场景编写仿真程序,全方位模拟各种抓斗操作和作业环境;操作界面简洁直观,操作动作、视角反馈与实物“分毫不差”。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已组织抓斗、天车岗位等开展培训6次,培训人数40余人次。
如今,这套系统已成为职工技能提升的“加速器”。培训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个月,新职工通过模拟训练可快速掌握基础操作;极端工况模拟覆盖率达100%。更重要的是,培训全程“零风险”。
2025年以来,水厂铁矿大力加强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完善育人机制,推进职工培训常态化,各工作室开展培训68次,覆盖千余人次。职工技能水平迅速成长,创新成果丰硕,有10项创新成果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成果奖,有7项创新成果在第十一届国际发展展览会上获奖。在诸多创新成果的推动下,水厂铁矿选矿生产不断提质提效,1月-8月超计划完成了精矿粉产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