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如画风景的背后,乌鲁瓦提水利工程正默默发挥着巨大的实用价值。乌鲁瓦提水利工程位于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它不仅在夏季汛期来临时承担拦洪削峰、保护下游人民财产安全的重任,还为下游灌区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目前,乌鲁瓦提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已达240余万亩,为和田地区包括墨玉县19个乡镇、皮山县皮亚勒马乡和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及部分团场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据统计,截止目前,累计为灌区供水量达239亿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灌区“春旱秋枯”季节性严重缺水问题,切实保障了下游灌区的粮食安全。
“2002年完工时,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的设计灌溉面积仅有182万亩,如今灌区通过丰沛的水资源灌溉面积已经增长到240余万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库管理站副站长罗兴告诉记者,面对灌区供水压力,乌鲁瓦提通过排沙提库容、用水调度精细化等措施,提高灌溉效率、障灌溉质量。“今年排沙工作已经结束。”罗兴指着库区正在通过声呐技术检测库底结构的船只介绍,“尽管精准的数据还在测量,但是预计今年提高库容1000立方米,切实保障下游灌区的灌溉质量。”
就在声呐船检测库容提高情况时,在下游的喀拉喀什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喀拉喀什河上游管理站站长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许库尔,正通过先进的数字系统对用水进行精准调控。管理站工作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就能根据不同农田的需水情况,合理分配水量,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物尽其用。这种数字化的灌溉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让农作物得到了更科学的灌溉。

追溯乌鲁瓦提水利工程的渊源,不得不提及“和田水神”王蔚。在过去,和田地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时常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王蔚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热爱,投身于和田水利建设事业。他带领团队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进行实地勘察与规划,呕心沥血谋划和田水利蓝图。几十年里,王蔚主持修建58座半水库、24座永久性渠首、2万多公里的水利渠道,让涝坝水变甘甜水、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而乌鲁瓦提水利工程正是他未竟事业的延续与升华。如今,除了乌鲁瓦提水电站,和田地区还建成了一系列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方位保障着和田地区的用水安全与社会发展。
良好的水利设施不仅滋养了农田,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在沙漠南端的墨玉生态湿地,曾经干涸的土地在充足水源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芦苇摇曳、碧波荡漾,成为了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家园。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湿地的物种多样性日益丰富,各种珍稀鸟类在此停歇、觅食,鱼类在水中畅游,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水利设施的完善也为和田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的蓬勃兴起。2005年,乌鲁瓦提水利工程建成风景区。2019年,新疆亿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开发乌鲁瓦提风景区。该景区依托宏伟的水利工程,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现在一年里有6个月的时间都在景区上班,每个月有3000块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踏实。”乌鲁瓦提村民肉孜艾力·艾则孜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就种了5亩玉米,靠收成家里一年也没有几千块,只能去墨玉县里打工,如今成了景区的售票员家里的收入有了保障,日子比之前有奔头。
如今,乌鲁瓦提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今年接待游客预计将超过10万人次。公司负责人王启红介绍,景区内设有9家商户,为周边两个村庄的村民提供了68个就业岗位,村民们每月能获得3000-5000元的工资收入。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到水利工程的雄伟壮观,学习水利知识,又能欣赏到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和田地区的魅力。

从王蔚时代“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现代化水利工程的高效运作,和田地区的水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难题,更以其生态与经济效益,推动着和田地区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相信在水利工程的持续滋养下,和田这片土地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实习生 王嘉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