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齐鲁大地,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历史文韵深厚。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山东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落实“六水共治”发展思路,以“大水利观”引领推动治水事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省级水网总体格局加快构建,“三网四带”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成效更优、成果更实。为全面展示水网先导区建设成效,即日起在“山东水利”官微和网站同时开设“沿着水网看山东”专栏,看山东发展之变、之美、之兴、之强。今天走进第二站,烟台。
大坝高耸,守护港城百姓安康;秀水长清,生态底色不断绘就;一体化供水,汩汩清流滋润万家;水网纵横,助推经济产业腾飞。
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构建现代水网,从保障水资源安全到深化水利改革,从防洪抗旱减灾到全面治水兴水,烟台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主动融入国家省级水网大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万亿新征程机遇,持续扩大水利投资,全力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一幅河清岸绿、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正在徐徐展现。
2024年底,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老岚水库成功实现试运行。作为省级“两湖多库”骨干水网与烟台市“两干五库”现代水网布局的关键一环,该水库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第二座、烟台市六十年来唯一新建的大型水库,对缓解全市水资源短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老岚水库建设只是烟台现代水网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成功创建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入选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以来,烟台着力推动水网工程“投建管运”等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水源、水权、生态保护补偿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广“以电折水”等部省试点,加快构筑“三网四带”总体布局,分领域打造“十百千”工程,高质量推进“水安、水美、水智、水富、水活”水网先导区建设,努力打造国家水网建设的市域范例、烟台样板。
烟台市老岚水库
高位推动 系统谋划
——构建“水网烟台”新格局
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水网建设,将其作为系统治水、破解全市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关键一招,作为全面兴水、推动水网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2022年12月,市政府印发实施《烟台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现代水网建设,聚力构建形成“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全市现代水网格局。
2023年以来,烟台市相继印发《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烟台市水网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同步启动水网先导区建设、现代水网、农村供水、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节水控水、水源保障、水土保持、水文化等“十大攻坚”,烟台现代水网建设全面加速。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到一线调研推动,作出“全面畅通区域小循环、打通全域大循环”的重要指示,高规格召开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全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向全市发出最强动员令,聚焦在配置供给上、在防洪减灾上、在绿色生态上、在融合发展上、在治理高效上“当先导作示范”,为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按照规划,烟台市紧紧围绕“保中心、保民生、保产业、保应急”的目标,统筹推进“七库三线”中心城区水网工程,加快实施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水网建设。“到2025年底,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年和水资源调配能力1.2亿立方米/年,全力保障市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烟台市水利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刘玉涛表示。
水网赋能 融合发展
——书写“水兴烟台”新篇章
作为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2023年起烟台谋划推进多项重大水利工程,积极探索水网建设新路径。原计划投资130亿元,实际已完成14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
烟台水网是一张什么样的网?
织就一张水源调配网。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能力,加快重点水源建设。老岚水库实现蓄水试运行,王屋水库完成增容,南泗庄水库完成立项,崖后水库完成前期论证。水网建设以来,新增供水能力0.86亿立方米,有效支持重点产业用水。统筹实施地下水库与河道拦蓄等补源工程,2024年非常规水利用达1.08亿立方米,调引客水 4012 万立方米,全面保障各类用水需求。
烟台套子湾污水处理厂
织就一张安全保障网。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新增治理河道730公里,使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超80%。在完成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后,将609座重点水库纳入“安澜保”,推行“物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构建“水利管防、应急管救、上下联动”新防汛机制,连续十年实现重要水库零出险,蓄水总量保持历史高位,达成“保安全、多蓄水”目标。
织就一张民生服务网。出台农村供水保障三年攻坚方案,加快建设从源头到龙头的规模化工程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与智慧化管理体系。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至85%。目前已累计投入39.3亿元,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3786个,覆盖人口比例达83.3%,惠及群众超300万人。持续做好移民后扶,发放直补资金1.52亿元,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420个、产业开发项目53个,受益移民8万余人。以“美丽移民村+产业试点项目”为核心,打造具有胶东特色的“富美库区”移民示范带,显著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织就一张生态保护网。以“十廊百河千村”规划为引领,推进“三治、三管、三化”,累计建成14条160公里高品质河段、12条 140余公里省级幸福河湖,打造南阳河、逛荡河等城市水系绿廊,以及鱼鸟河、白银河等河海交融样板,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实施农村生态河道三年攻坚,累计清理整治河道5800余公里,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52平方公里,完成82条河道绿化段和9个国家、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招远市大户庄园成功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改革创新 智慧引领
——塑造“水创烟台”新优势
烟台统筹水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巩固水旱灾害防御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注重管理创新与融合增效,努力做优“水文章”、壮大“水经济”。
以制度革新。完善水法规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务实高效”的监管机制,探索中心城区水网“统建、统管、统运”一体化模式,提升运行效率。健全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2023年以来争取政府专项债24亿元,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80亿元,社会资本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以改革创新。加快编制《多水源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实施方案》,集成水源、水权与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水价改革。探索建立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模式,完成区域水权交易5例、取水权交易62例,推动龙口市创建省级“以电折水”试点。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指导高校与企业开展节水效益分享和效果保证型合作,以契约方式明确节水、治污和非常规水利用目标,提升水资源效率。
以技术出新。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水网和工程建设,新建项目同步规划、交付数字孪生系统,助力治水迈向“智治”。作为全省数字孪生试点,规划建设以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河湖管理及水文化为主的4+N智慧水利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智慧监管,服务基层需求,大幅提升汛期大中型水库“四预”能力。
烟台数字孪生水利平台
以融合推新。实施“水魅文旅”工程,依托大沽夹河、老岚水库等工程,串联胶东文脉与生态资源,构建“一河一湖一特色”水旅产业体系。推进大沽夹河生态景观带建设,打造50公里水清、岸绿、设施全的城市新轴线。探索河湖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打造昆嵛山汉河、招远龙王湖等效益河湖标杆,推动治水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烟台招远市龙王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烟台市将坚定不移肩负起建设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的光荣使命,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先导区“三网四带”,擦亮水利主业底色、提升水网融合成色,为全国、全省水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烟台市水利局局长张祖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