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蒲江曾有一个沉重的标签
——“川西著名干旱区”
这里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的气候特征
让“水”成为了
制约发展、关乎民生的最大难题
数据显示,截至1994年
全县共有3.5万人、4.01万头牲畜
面临饮水困难或饮用不卫生水
一部与干旱抗争的艰辛史
彼时的蒲江,正处在与自然抗争的关键节点。面对人民的期盼,蒲江县委县政府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制定了全面解决长秋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规划。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政府筹资补助,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全面展开。

截至2001年
这场“解渴”工程交出阶段性答卷:
建成各类人饮工程1924处
微水治旱工程1778口
成功解决了
数万群众和数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题
并灌溉了9210亩旱地

这一口蒲江人民
肩挑背扛、艰苦奋斗来的“民生”水
甚至牵动了中央领导的心
2003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
亲临蒲江调研缺水工作
对解决群众饮水难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也为蒲江打响一场
20年波澜壮阔的“治水兴县”战役
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解一时之渴”到“谋世代之福”
如果说当年的工程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攻坚战”,那么进入新时代,蒲江的水务工作则是一场着眼长远的“系统战”。蒲江县水务局并未止步于初步解困,而是深刻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水生态脆弱的问题。
近年来,蒲江县水务局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超过20亿元,系统推进“治、蓄、净、用”四水同治,构建人水和谐的新格局。

治水为先,筑牢安全屏障。县水务局强力推进河道清障、堤防加固工程,科学规划防洪设施,彻底杜绝下游倒灌风险,将水患威胁化为发展保障。

蓄水为要,涵养生态水脉。为解决全县季节性自然来水量大、蓄水量小的水资源流失率问题,县水务局着力推进“扩容”与“清淤”双管齐下。通过规划新建水库、湖塘连通工程,打通水网“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极大提升了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

净水为本,遵循自然之道。摒弃过度工程化思维,科学种植净水植物、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等,构建完整水生生态链,保障生态廊道畅通,让水流起来、活起来、净起来。
用水为实,盘活绿色价值。在保障农业灌溉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县水务局致力于“盘活水价值”。将水生态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打造滨水景观、亲水平台和水上运动基地,让曾经的生态短板转化为吸引人流、激活消费、富民强县的核心吸引力。

成都蒲江还构建“四长合一”机制,将林长、田长、河长、路长的职责拧成一股绳,279名村级林长守护山林,340名河长巡查河道,再加上数千套智能监控设备织就的“空中看、河中巡、路上查”立体网络,让每一片林、每一条河都有了专属“监护人”。

在此基础上,“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同步推进,通过长秋山森林公园打造、生态林再造等工程,森林固土保水、涵养水源的功能被精准激活。全县70.68%的林木覆盖率,如同为长秋山铺上了一层“天然海绵”,从源头筑牢了水资源保护的生态基底。
县域水资源状态的持续向好
不仅使成都蒲江
获评“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四川省第四批乡村水务建设县”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荣誉称号
蒲江县水务局也获评
“四川省玉溪河灌区
2023年用水工作先进集体”
报送的《生态福地 大美小城》短视频
荣获水利部“水美中国”专题赛优秀奖
活水引来产业兴
水资源的稳定,最终催生出产业振兴的“富民密码”。有了优质水的保障,耙耙柑、爱媛等水果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指标大幅提升。成都蒲江全域全员全力实施的两个替代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更使得水果出品绿色优质,“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蒲江雀舌”等地理标志产品的综合价值达到424.25亿元。原本因缺水而受限的农业,转身走上了生态化、高品质的发展之路。

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穿城而过的蒲江河与临溪河,织就了达到国家Ⅲ类水质的细密水网。地底过滤出高硅低钠的天然矿泉。优良的水质,使蒲江吸引了光良、百岁山、全兴等水企、酒企落地生根。全力打造的大塘酒肆—中国大塘·品牌酒企西部基地项目,更吸引18家酒企落户。随着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增强,成都蒲江的“水经济”还在不断壮大。

枞树滩露营基地、临溪河岸马拉松、涉水节、龙舟赛……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水文旅项目不断涌现,水的“活”,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从2003年回良玉副总理调研时的深切牵挂,到如今的系统化“四水同治”,成都蒲江的水务工作已从单一的“抗旱”转变为全方位的“用水、活水、兴水”。这是一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从“解除困境”到“创造价值”的升华之路。

如今的蒲江,不再是那个“川西著名干旱区”,而是一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民富”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蒲江正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奋力书写着人水和谐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