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95年的蒿枝坝水厂,作为街道集体企业,曾是周边5个村2.5万村民、83家企事业单位的“水脉”。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这座设计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水厂逐渐力不从心。尤其是重庆市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后,周边人口密度骤增,用水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水厂建成时间早,设计标准跟不上现在的需求,加上管网老化,只能在非夏秋季高峰时段勉强维持正常供水。”蒿枝坝水厂厂长冯胜权坦言,近三年来,每年夏秋季的三个月都成了“攻坚期”:为应对水源不足,水厂不得不向白鹤水厂每日购水1000吨,增配的加压泵全天满负荷运行(日均增发600吨),还要实施分片错峰供水。即便如此,最高峰时日供水量突破4800吨,仍难填需求缺口。
“高温天用水全靠送水车应急,每吨水比自来水公司贵0.55到1.3元,师生们怨声载道。”重庆市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后勤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供水困境的真实写照。这一民生痛点在2025年1月被列为区委巡察反馈限期整改事项,成为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供水一体化。2月7日,专题协调会一锤定音,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役就此打响。4月,白鹤水厂至蒿枝坝水厂3.4公里的主管网建设正式启动;5月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街道负责人每周现场调度,分管领导每日跟进进度。施工队伍顶着烈日酷暑,仅用两个月就完成3公里管线铺设,成功攻克太极集团森林公园过境段施工、国防光缆保护等多个技术难点,让“水脉”跨越障碍向前延伸。
从巡察整改的“军令状”到民生攻坚的“成绩单”,荔枝街道用五个月的高效行动证明:只要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就没有破解不了的民生难题。随着供水一体化的实现,蒿枝坝片区正式迈入稳定供水的新时代。这道流淌的“幸福水”,不仅滋润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幅温暖动人的民生画卷。(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