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个‘小瀑布’就是净化后的水!经过10道工序,污水‘变身’能浇花养鱼的清水,为城市河道注入绿色动力。”
8月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铁路桥地下净水厂的出水口,主播的讲解透过镜头传播给万千观众。这场主题为“地上打球·地下治污”的直播,揭开了华中首座全地下智慧水厂的“隐身术”,生动呈现了水环境治理的生态奇迹。
地下治污:十步净化,浊水化清波
跟随直播镜头来到铁路桥地下净水厂地下二层厂区,只见机械声轰鸣,污水在这里历经前后共十道工序后变成清流。出水达到地表水的准Ⅳ类标准,可以直接用于浇花、养鱼。
净水厂出水口。图片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提供
铁路桥净水厂采用了国际先进的MBR膜过滤处理工艺,MBR膜如同无数根“微孔中空管道”,膜上遍布0.1μm左右的小孔,相当于头发的1/1000,有效阻拦细菌、污泥、悬浮颗粒,经过MBR膜池的水看起来清澈透明。
被拦截下来的污泥也物尽其用。一部分留在MBR膜池里继续“吃掉”下一批污染物,多余的污泥则会被“变废为宝”,经脱水处理后用于焚烧发电或堆肥还林,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闭环。
直播镜头里,人们身处厂区,可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奥秘在于生物除臭的“黑科技”。
据了解,厂区通过管道内的生物除臭装置,将氨气等臭气分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确保地上地下空气清新。
而能够保障净水厂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处理10万吨污水,还能环境优美,靠的是中控室里的智慧化运营系统。
“这里就是整个铁路桥地下净水厂运行的‘心脏’和‘中枢神经’。”项目负责人指向中控室大屏,“这些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厂区各个关键工艺段的运行参数。”智慧系统如同“指挥官”,实时监测着2000多个运行数据,严格监督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过去,提到污水处理厂,很多人脑海中可能立刻浮现‘脏、乱、臭’的画面,本能地希望它‘离我家远点’,这是‘邻避效应’。”武汉生态环境博士服务团团长徐栋介绍说,“开放,正是打破这堵无形之墙的最有力武器。当市民朋友们亲身走进这里,亲眼看到浑浊污水如何变清,亲身感受有序运行却几乎闻不到异味,那些基于未知的担忧和抗拒就会自然消融。”
地上惠民:污水厂顶盖“长”出活力公园
镜头转向地面,眼前的场景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铁路桥地下净水厂的上方,是一座热闹非凡的体育公园。
金桥体育公园。图片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提供
公园里智能竞赛车上,市民挥汗如雨挑战骑行数据;体测亭前排起长队,孩童欢笑着滑下滑梯。“过去河水黑臭掩鼻走,如今带孙子戏水看绿。”居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共同心声。
这里是金桥体育公园,这座建在净水厂顶盖上的4000平方米公园,自今年1月开放后已成网红地标:智能健身区累计使用超23万人次,月均接待千人;夜间免费开放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灯光如昼,吸引下班族结伴前来挥洒汗水;20余处石凳点缀林荫,志愿者巡逻保障安全。
“这里曾是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如今成了家门口的生态会客厅。”站在融合“清水”与“清风”理念的地上公园,徐栋点破了治理密码。地下厂站与地上公园的复合利用,不仅破解了寸土寸金城区的用地困局,更额外新增了19.5万平方米绿地,该项目因此成为武汉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邻避变邻利”的典范。
当市民感受到净水厂带来的清澈水流、连片绿地和活力空间,这种切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转化为对生态环保事业坚定的认同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