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实行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
宁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优秀答卷”
这份佳绩的背后
究竟蕴含着哪些水资源管理的“硬核指标”?
其中
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是核心考核内容之一
它与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限制等目标
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了严格的考核体系
今天
我们就先来深入了解
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国家给宁夏定下的年度用水总量“红线”是72.8亿立方米,而2024年,宁夏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全年用水总量仅为60.87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了52.895亿立方米,地下水用了4.590亿立方米,其他水源用了3.386亿立方米。每一组数字都在诉说着宁夏对水资源的珍视与敬畏,这稳稳控制在国家指标内的总量,是“量水而行”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宁夏为守护水资源付出的不懈努力的有力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
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绝非简单地划定一个“用水上限”
而是一套由多个目标
精密协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目标分别是
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管控目标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
地下水取用水量和水位控制指标等
它们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为“塞上江南”宁夏
构建起一张坚实的
“量水而行”安全网
接下来
我们就逐一解读
这些目标的具体内涵
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简单来讲,就是给全区及每个市县划定一个年度用水的“总上限”,以此确保水资源消耗不超出生态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市县“水配额”制度。就像给每个家庭设定月度用水额度一样,宁夏将2025年全区72.8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总盘子”,逐级分解到22个县(区),让每个区域都有一条清晰的用水“红线”。例如,银川市的年度用水量不能超过21.73亿立方米,吴忠市则需控制在17.46亿立方米以内。这种“包干到户”的方式,把水资源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了具体区域。
各市县的“水配额”不被突破,是一项刚性约束机制。每一项数值都是既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更兼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大计。通过这样的总量管控,能倒逼节水技术推广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管理指标
“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管理指标”,是将江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可分配水量合理分配到各行政区域,各行政区域要按照所确定的控制指标利用水资源。具体来说,就是依据河流流域内各省(区)的水资源状况、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要求,给每个省份划定年度取水“额度”,以此确保上下游、左右岸能够公平分水,当然也必须确保河流永续发展。
宁夏涉及的跨省水量分配河流包括黄河干流、泾河以及渭河(宁夏境内为葫芦河流域)。水利部分别于1987年、2019年、2021年印发了黄河干流、渭河和泾河的水量分配方案。在2023—2024调度年,水利部分配给宁夏的黄河耗水指标为40.37亿立方米(其中渭河0.69亿立方米、泾河0.49亿立方米),而我区实际的黄河干、支流耗水量为39亿立方米(其中渭河0.38亿立方米、泾河0.41亿立方米),均控制在分配指标范围之内。这一指标既守护了流域水资源的均衡分配,也见证着宁夏对江河生态的用心呵护。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
若将河流比作鲜活的生命体,那“生态流量”便是维系它存活的“生命水量”——这是保障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流量。就像人离不开水一样,河流也需要足够的水量来滋养河床、维系水生生物生存、保持河道自净能力。一旦河湖流量低于生态流量,就必须优先保障生态用水,暂停或减少人类活动取水,让河湖获得喘息与自我修复的空间。
具体到每一处河湖,“生命水量”都有着明确的数字标准。2024年,宁夏圆满完成了重点河流生态流量控制目标:黄河宁夏段石嘴山断面日均最小下泄流量稳定在每秒 150 立方米以上,清水河、苦水河入黄控制断面日均流量分别达到每秒0.18立方米和0.1立方米以上,生态流量保障程度实现100%。
守住“生命水量”,便是守住了宁夏的生态底色。从奔腾的黄河到蜿蜒的清水河,从潺潺溪流到静谧湖泊,每一个精准的数字背后,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践行,更是一份郑重的生态承诺。
那么
“地下水取用水量和水位控制指标”
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留到下一期再细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