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解析
 
政策解析

东莞水务集团:供水管网“大换新”,智慧治水“超有范”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2  来源:东莞水务集团  浏览次数:17

近日,东莞日报《东莞·时事》专栏以《东莞水务集团:供水管网“大换新”,智慧治水“超有范”》为题,对东莞水务集团近年来在供水、净水、管网、污泥及产业协同等关键领域的创新举措及成效进行深入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042

 

松山湖畔,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厂犹如城市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制造安全、优质的饮用水;城市地下,探地雷达如“CT”般无声扫描着管网“血脉”;污泥在烈焰中涅槃重生;净水设施深埋地底,地面之上公园绿意盎然——一场重塑城市水生态的深刻变革,正在东莞水务集团的驱动下奔涌向前。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湾区核心城市东莞发展的命脉。

作为这座活力之城的水安全守护者与水生态治理主力军,东莞水务集团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勇担使命、锐意创新,积极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以“水力量”赋能城乡协调发展,为“强镇兴村”注入核心动能。

从构建“双水源、双动脉”的世纪保障工程,到投资近15亿完成2500公里老旧管网“焕新”;从为城市“血管”装上智慧“预警雷达”,到打造全国最大污泥焚烧标杆实现资源循环;从东莞首个全地埋净水厂化“邻避”为“邻利”,到产学研融合驱动智能清淤、低碳脱氮技术突破……集团在供水、管网、治水、污泥、净水及产业协同等关键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水务服务向镇村延伸,助力城乡水环境一体化提升。

这份沉甸甸的“水”答卷,不仅筑牢了城市水安全的基石,更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东莞水务集团,正以智慧与担当,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治水兴城的壮阔篇章。

 

 

01

供水保障

从“单水源”到“双动脉”的世纪跨越

 

饮水思源,活水长流。

保障安全优质供水,是水务工作的基石。东莞水务集团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水厂建设为核心,实现了从单一水源依赖到东江、西江“双水源、双动脉”的历史性飞跃,彻底扭转了供水安全的被动局面。

矗立于松山湖畔的松山湖水厂,是这场跨越的标志。这座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厂,设计总规模达110万立方米/天,堪称一座“制水工艺展览馆”。其采用“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安全消毒”的全流程工艺链,出厂水质不仅稳定达标,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步入厂区,智慧气息扑面而来。

管控一体的智慧水务系统如同“超级大脑”,实时监测一万余个数据点,通过数据模型驱动与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加药、优化运行,使吨水电耗较传统水厂显著降低15%。绿色基因同样深入骨髓:下叠式布局大幅节约用地;“海绵厂区”实现雨水与生产尾水收集回用;分区压力供水及高效变频水泵技术,让每一度电都物尽其用。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01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松山湖水厂

与松山湖水厂交相辉映的芦花坑水厂,则高举绿色低碳旗帜。它不仅是东莞水务集团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更创新融合“屋顶光伏+水力发电”模式。阳光下,光伏板熠熠生辉;水流中,能量被巧妙捕获。年发电量可满足厂区近20%的用电需求,向着打造“全国绿色低碳水厂标杆”的目标坚实迈进。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01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

东莞配套芦花坑水厂光伏项目

动脉强健,还需毛细血管畅通。面对老旧管网渗漏、水质二次污染风险,东莞水务集团供水公司打响了规模空前的“管网更新战”。累计投资约14.78亿元,以“绳锯木断”的恒心,完成25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的改造重任。技术攻坚与精细协调贯穿始终:球墨铸铁管、PE管、不锈钢管等耐腐蚀、长寿命、高抗压的新型管材被广泛应用,从根源上守护“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与输送稳定。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05

改造后崭新的供水管道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10

及不锈钢立管、智能远传水表

管网改造的“智慧附加值”同样亮眼——智能水表的普及应用。这些“水数据哨兵”实现了用户端用水数据的实时采集、精准计量和远程监测。供水公司得以构建24小时在线监测网络,管网运行状态尽在掌握。一旦发生漏水预警或压力异常,响应速度从“小时级”跃升至“分钟级”。市民们对此感触颇深:“换了智能水表,用水更透明、更安心,再也不用担心暗漏带来的损失了。” 涓涓清流,承载着对城市未来的承诺,正通过更安全、更智慧的网络,润泽千家万户。

 

 

 

02

智慧治水

给城市血管装上“CT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静脉”与“肠道”,其健康运行关乎防汛安全与城市秩序。东莞水务集团管网公司深谙此道,积极拥抱科技,为城市“血管”装上了智慧的“CT机”与“预警雷达”。

管道破损问题排查依赖传统检测手段做“胃镜”,效率低、扰民大。如今,探地雷达技术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台为城市地下管网做“B超”的利器,无需打开井盖即可进行管道破损风险初步排查和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人员轻推设备掠过路面,地下世界的“病灶”——无论是危险的空洞、脱空,还是预示风险的土质疏松、土壤富水体,其分布位置、规模大小即可清晰成像。这为精准制定修复方案、防患于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与安全性。

针对井盖破损、沉降等“城市疤痕”,管网公司推广预制井盖修复新工艺。如同“微创手术”,该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影响。结合网格化巡查管理体系,一张“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的立体化监测网已然形成。

东莞地处岭南,夏季暴雨频发,防汛排涝是年复一年的严峻考验。管网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闻“汛”即动。

据统计,过去一年,累计巡查里程超59.5万公里,高效处置积水点647处次。每当暴雨预警高悬,那支熟悉的党员突击队总是率先出现在最深的水、最险的点。风雨中,他们疏通管道、徒手清障的身影,是城市最安心的保障,也赢得了市民“风雨护城人”的由衷赞誉。智慧手段与传统担当的结合,为东莞筑牢了防汛排涝的“铜墙铁壁”。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15

工作人员运用探地雷达探测技术

对污水管道进行细致排查

 

 

 

03

污泥涅槃

“城市包袱”到绿色能源

 

万物归尘处,自有新生时。

随着污水处理量攀升,伴随产生的污泥如何处置,曾是困扰城市的“老大难”,被视为沉重的“环境包袱”。东莞水务集团实业公司勇挑重担,构建起全市生活水质净化厂污泥处理处置全闭环体系,创新实践“分散减量+集中处置”模式,成功推动污泥从“治污终点”向“资源起点”的华丽转身。

其中,备受瞩目的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正书写着“化泥为能”的绿色传奇。这个设计处理规模高达2000吨/日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污泥单独焚烧标杆。其核心在于采用国际领先的焚烧处理技术:污泥在高温烈焰中实现彻底无害化,杀灭病原菌,分解有机污染物;焚烧产生的热能可回收发电,灰烬经稳定化处理后可作为建材原料,真正践行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终极目标。

项目对环保标准的追求近乎苛刻。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确保排放指标远优于国标;严格的臭气控制措施覆盖运输、贮存、处理全流程,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这座即将崛起的“污泥重生工厂”,不仅将彻底解决东莞市的污泥出路难题,更将为全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方案”,树立起绿色低碳的新标杆。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18

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效果图

 

 

 

04

水质净化

全地埋式厂的“隐形革命”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邻避效应困扰重重,传统水质净化厂如何破局?东莞水务集团净水公司以全地埋式建设模式给出了惊艳答案,上演了一场“隐形于市,还绿于民”的静默革命。

东莞市清溪厦坭水质净化厂是这场革命的先锋。作为东莞首个全地埋式水质净化厂,它将所有庞大的处理构筑物深藏于地下。地面之上,取而代之的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休闲绿化公园。市民在此健身休憩,几乎察觉不到脚下正进行着日处理数万吨污水的净化历程。这不仅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节省大量地表空间),更是环境友好的重大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22

东莞市清溪厦坭水质净化厂

同样作为全地埋式的东莞市黄江梅塘水质净化厂则是净水公司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巧妙地将治污设施隐藏于地下,利用以玻璃钢、不锈钢为主要原料的LHC型水质净化设备,实现了生活污水在地下的全封闭、自动化处理。而地面部分则打造成了集环湖步道、景观节点与休闲设施于一体的黄江生态公园,为市民提供了理想的生态休闲场所。治污与造绿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既有效解决了污水治理难题,又为市民的生活环境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隐形”不等于降低标准。两个厂区均采用先进的多级AO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显著提升了脱氮除磷效率及出水水质。更令人称道的是对二次污染的全方位控制:臭气被严密收集并高效处理,确保公园空气清新;嘈杂的设备机械声被有效隔绝,还周边一片宁静。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设施,成功蝶变为市民乐享的公共空间,实现了从“邻避”到“邻利”的温暖转变。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净水公司积极探索校企协同攻关、产学研用融合之路。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硫自养反硝化中试试验取得突破,验证了其在实现高效低碳脱氮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未来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储备了关键技术。与广东蓝潜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清淤机器人,如同水下的“清道夫”,正逐步利用厂区管道对其进行测试优化,提升运维智能化、可靠性与安全性。这些探索,为水质净化厂的精细化、智慧化运营注入了澎湃新动力。

 

 

 

05

产业协同

水务生态圈的创新实验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东莞水务集团深谙产业协同的力量,不满足于独善其身,更致力于构建开放、创新、共赢的水务产业生态圈。集团旗下供水公司、净水公司、管网公司等,既是业务主力军,也是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节点。

供水公司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上硕果累累。其自主研发的“南方地区供水厂混凝工艺提升的关键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有效破解了原水水质波动难题,在提升水质的同时显著节能降耗,成果已在市内多家水厂推广应用。智能投加系统实现对药剂投加的精准动态控制;排泥水处理工艺优化则最大限度回收水资源并减少固废产生,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微信图片_20250722142124

市第四水厂的传统排泥水处理工艺设施

净水公司则通过开放合作,链接前沿科技资源。除了前述的智能装备与工艺研发,与尚川(北京)水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强化预处理技术研究,直指污水处理前端瓶颈,为提升后续处理效能、降低整体运行成本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这种“引智借力、协同创新”的模式,加速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共同抬升了区域水务产业的技术水位。

集团层面,正积极谋划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展服务,打通从原水、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置的全链条,强化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目标清晰: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湾区领先的水务一体化综合运营服务商”。

 

 

 

06

未来蓝图

打造湾区水务新标杆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莞水务集团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湾区水域。未来发展蓝图已清晰绘就:围绕“巩固主业、拓展支撑、延伸产业”战略主轴,聚焦城市供水排水安全保障与水环境治理核心使命。

实施路径明晰而坚定:

激活原水板块潜能:优化水源配置,提升原水供应保障能力与资产运营效益。

筑牢供水民生基石:持续完善双水源格局,推进供水管网智能化更新,确保水质更优、水压更稳、服务更佳。

提升排水运营效能:深化智慧排水应用,增强防汛排涝韧性,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强化污水板块动能: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新扩建与高标准提标,推广地埋式等集约友好型模式,提升污水处理质效与资源化水平。

面对水资源约束趋紧、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东莞水务集团将以更大的决心推进企业治理优化、运营管理升级、人才队伍锻造与科技创新赋能。在区域业务增量空间承压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成为突破的关键。

从松山湖亚洲最大水厂保障百万市民饮水安全,到2500公里智能管网贯通城市“毛细血管”;从全国最大污泥焚烧项目变废为能,到全地埋净水厂托起社区公园欢声笑语——每一项创新实践都在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的水务力量。

新征程上,东莞水务集团将以“双水源”格局强化全市水安全韧性,以智慧化管网助推镇域服务升级,以资源化技术赋能乡村绿色转型,全力书写区域协调治水兴莞新范式。

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当万千清流汇入湾区潮头,一幅以水兴城、以水美村、以水润泽万家灯火的“百千万”新图景,正澎湃展开——

奔流向海,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