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山村寨到河谷小镇,印江自治县发展进程中,“水”正成为最生动的注脚。近年来,印江将农村供水工程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破解农村用水难题,用汩汩清泉滋润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县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已惠及10余万人,一幅“水清、民安、业兴”的山乡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科学谋划强根基绘就供水工程“新蓝图”
面对农村供水分散、水质不稳定等难题,印江立足县域实际,坚持“一盘棋”规划思路。组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全域水资源调研,结合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和水源条件,制定方案,确立“以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为主骨架,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建设路径,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
铺设管道。
工程建设中,印江引入智慧水务管理系统,通过GIS地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网数据动态监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水质、水压,为供水工程装上“智慧大脑”。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从项目选址、征地拆迁到资金拨付,全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攻坚克难保质量跑出工程建设“加速度”
“我们实行‘三班倒’作业模式,抢抓旱季施工黄金期,目前新寨镇二期工程正有序进行中。”在印江东南部片区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与建设者的号子声交织成激昂的乐章。面对喀斯特地貌带来的施工难题,建设团队采用定向钻、顶管等先进技术,在崇山峻岭间打通输水“动脉”;针对季节性缺水问题,创新性建设调节水池和应急备用水源,确保供水“不断线”。
新铺设的管道。
为确保工程质量,印江建立“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县水务局成立专项督查组,每月开展质量安全检查;邀请专业检测机构对管材、净水设备进行抽检;组织村民代表参与工程监督,确保每一处管网、每一台设备都经得起检验。
长效管护惠民生激活乡村振兴“水动能”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印江探索建立“县级统管、乡镇协管、村级管护”的三级管护机制,并建立印江水务智慧供水运营管理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供水工程实行统一运维。同时,推行“一户一卡”智能收费系统,通过手机APP实现水费缴纳、报修等功能,既提升管理效率,又增强群众节水意识。
印江水务智慧供水运营管理平台。
据了解,印江水务智慧供水运营管理平台是印江自治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成果之一。该工程于2020年2月获得可研批复,2020年7月获得初设批复,概算总投资7.76亿元,建设内容为新建水厂2座,改造水厂29座,新建及改造配水管网,对部分已建水厂水处理设备更新,新建县城中央控制室,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智能计量系统与智能收费系统。
“目前工程累计到位资金3.13亿元,已完工投入运行,使31座水厂的供水区域110村7.95万户25.56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印江水务局副局长张韵刚介绍,工程实施完成后,移交给印江自治县五龙水利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运行,运营管理人员随叫随到,实现24小时供水,水量水质全天候在线监测、输供水管道全面畅通,管网向集镇周边村组延伸增加了近1万人的供水保障,项目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印江智慧水务综合调度中心。
“通过智能化建设,从‘源头’到‘龙头’运用现代化监管手段进行智能化运行管理,加强对水质及水量监管,建立全县一张网的监管体系,达到公司化实体化运行管理,实现传统供水向现代供水转变,实现对全县31座水厂进行智能化管理,不仅可以节约用水量,节省运行成本和人工管护,还保障用水户用水安全。”张韵刚说。
清澈稳定的水源,正成为印江乡村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在朗溪镇甘川村,依托稳定的供水条件,食用菌种植基地规模扩大至200亩,带动80余户村民就业;在紫薇镇,山泉水灌溉的茶园品质大幅提升,茶叶远销全国各地。“以前用水困难,发展产业总担心‘卡脖子’,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水,我们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种植大户田丰高兴地说。
清澈的水源流入千家万户。
如今,印江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仍在加速推进。随着更多“放心水”流入农家院落,印江山乡的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也将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