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农村供水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的引领下,杭州市临安区按照“西水东引、扩网优先、能联则联,单点补充”的原则,持续深化农村供水建管育机制改革,交出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涓涓清流正润泽千家万户,勾勒出城乡同质饮水的幸福图景。
单村水站整合兼并比例达16.7%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临安区山区多,村民居住分散,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护难度大。临安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将农村供水工程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和区级民生实事,高质高效推进农村供水项目建设。但工程建设涉及多部门协同配合,如何高效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临安区成立领导小组,凝聚合力靶向解决要素难题——
财政部门统筹落实专项建设资金1.9亿元;发展改革部门简化审批流程,从工程立项到开工建设时间压缩30%;规资和农业农村部门前置服务,将用地需求纳入村庄规划及区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力保障4570平方米用地指标。
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临安区根据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计划。“我们按照扩网优先、并小建大、单点提升的工作思路,分类分批实施农村供水项目。其中扩网11处、并小建大2个,单村水站数量减少至85座,整合兼并比例达16.7%。”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局长汤文卓介绍,“针对分散人口,我们还落实安装家用净水器160套,并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供水安全保障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围绕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临安区推行“区+镇+基层流域所”联合监督检查制度,每周开展一线检查指导,每月晾晒通报,严把项目质量关。
坚持建项目和强管理“两条腿”走路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靠建设、七分靠运维。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工程管护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建项目和强管理‘两条腿’走路,才能让百姓不仅喝上‘放心水’,更能长期喝上‘幸福水’。”
临安区全面落实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通过设立营运分公司、营业片区、大网格、小网格等四级管理体系,把管理与服务细化到最小颗粒度。同时,制定农村供水区级统管考核办法,强化对统管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机制长效运行。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数字化赋能更添底气。以“天目智管水务”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成为靠谱、专业的“水管家”。
临安区持续迭代“天目智管水务”平台,建成覆盖4000公里管网、2.02万个管网设备、8万只水表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水质、水压、流量100%在线监测及管网漏损的精准响应。
“在数智管水实践基础上,我们还出台《农村饮用水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规范》,这是浙江首个公开发布的市级农村饮用水数字化地方标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借鉴。”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农村饮水科科长吴水丰介绍。
依托“天目智管水务”,临安区还打造“30分钟服务速达圈”,推出表后漏水提醒、爆管智能响应、独居老人关怀等延伸服务内容, 积极响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用水需求。
2024年,临安区开展农村供水便民服务1.75万余次,接到反映问题热线同比减少10.2%,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以专业队伍“软实力”彰显服务效能“硬担当”
细细聆听地下管网的“脉搏”,捕捉异常声响;加药、搅拌、沉淀,观察标准溶液浊度变化;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药剂投加量,“眼疾手快”对净水设备进行调试操作……2024年5月,浙江首届农村供水运行管护技能竞赛在临安区举行,40名农村供水运行管护人员通过理论竞赛、实操演练切磋技艺。
选手们一决高下的场地正是临安区投入500万元建成的全国首家农村饮水实训基地。基地占地25亩,一比一复原了农村供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完整场景。基地运行以来,已累计培训统管单位97家、管护人员418人次。
临安区始终注重农村供水队伍建设,致力以专业队伍提升农村供水服务保障效能。
按照城市水厂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临安区统一招聘、培训、考核农村供水运维人员,确保净化消毒、设备维修、水源保护等工作规范化、专业化运行。目前,全区现有专业农村供水运管人员234名、应急队伍5支,有效打通了农村供水基层管护“最后一公里”。
围绕激发管护队伍积极性,临安区还制定44个绩效考核、队伍建设、运维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将工作业绩、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形成“量化管理+二级考核+年度指标”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新机制,以考核“严举措”提升管护人员的“硬实力”。
今年是浙江单村水站改造提升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汤文卓表示,临安区将锚定“城乡同质、长效惠民”目标,继续深化农村供水建管育机制改革,让汩汩清水流进农家、滋润民心,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