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广元市昭化区:乡村水务惠民生 水利建设促振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27  浏览次数:42
 

  •   广元市昭化区高峰水厂。

      人水和谐的“水美新村”——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龙凤村。

        

    □罗武林 经荣松 (图片由广元市昭化区水利局提供)

    加固木板、垒砌渠墙……近日,走进广元市昭化区王家镇红庙村排洪渠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施工作业。项目竣工后,不仅能让当地大片农田从“靠天吃饭”变为“旱涝保收”,还能进一步提高该片区防洪排涝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乎民生福祉。作为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近年来,昭化区全面落实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在提档升级农业灌溉水平的同时,针对地势落差大、水资源分布不均、供水设施不完善、运行管护能力弱等问题,创新思路举措,健全体制机制,实现供水保障水平和工程经营效益“双提升”,积极探索构建盆周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

    创新工作机制 从“九龙治水”到“全域统筹”

      农村供水安全,是关乎群众生活的民生大事。推进乡村水务试点,需深化机制创新。特别是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市场准入门槛一般较高。
    为此,昭化区首先建强一个平台,成立由政府主导、区水行政部门主管的国有水务平台公司——广元市诚智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赋予该公司业主资格,实行“投、建、管、运、服”模式,进行集中经营管理。
    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按水源供给和水需求单元划片,承接水利项目规划和实施,统一直聘村级水管员,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有效破解了生产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等困扰群众用水“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方面,昭化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思路,统筹利用辖区内嘉陵江亭子口库区、3座中型水库、10座小(1)型水库、83座小(2)型水库的优质水源,新(改、扩)建千吨万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8处,配套供水管网6300公里,形成以八大中心水厂为龙头,辐射12个镇105个村的城乡供水体系,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保障水网高效运行。一是规范水费收缴,全区5万余农村用水户全部安装智能卡水表、物联网水表,实现用水预付费管理。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供水企业拥有专业管理人员55人,村级管水人员47人,建立供水抢险队伍8支,确保工程高效运行。三是落实惠民政策,从2014年起,全区农村统一水价,水费成本若超出最高水价,则由区财政对供水企业进行核算补贴,切实减轻企业压力和农民负担。四是健全保障体系,分片区成立供水抢修服务队,快速解决供水抢险、维修、维护等具体问题;开通区级农村供水服务热线电话,保障群众在用水方面有问必答、有访必复、有难必解、有患必治、有错必纠,实现24小时安全供水。
    “目前全区农村供水实现了‘多头多层管水’向‘平台公司直管到户’的转变,从‘九龙治水’到‘全域统筹’的转变,城乡实现同源、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做实支撑保障 从“水旱易灾”到“旱涝保收”

      “目前村里实施的水利项目共有6项,其中5条支渠,还有1个堰塘加固。”王家镇红庙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灌溉渠建成后,能解决大部分生产用水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昭化区以乡村水务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强化农村供水设施支撑、提高灌区安全输水能力,保证了农业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用水需求。
    除了集中优质资产,赋能平台公司建设,项目也为平台公司建设提供了运行保障支撑。“我们坚持项目为要,以乡村水务为抓手,以水利工程财政奖补为引导,以涉水项目工程为依托,合理调配天然水资源和工程配置水资源,把分散的水源聚拢起来。”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具体举措上,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防洪除涝等工程建设项目700余个,新建中小型水库各1座,整治病险水库41座,整治(新建)渠道300公里,构建以嘉陵江等河流为骨干,以工农、紫云等水库和小微塘库为配套的水网体系,基本实现“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曾经的“水旱易灾”变为“旱涝保收”。
    乡村水务建设离不开资金保障。对此,昭化区坚持“地方为主、上级为辅、部门整合、群众参与”建设投入思路,紧盯乡村水务关联产业,创新投融资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财政投入+平台投融资+社会参与”投融资机制,与多家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从上级项目专项、本级财政、基金、债券等多渠道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乡村水务投资建设的融资需求。
    乡村水务持续推进和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昭化区围绕农村供水投入、过程、产出、效益4个方面,建立了农村供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出台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不断提升供水工程实施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乡村水务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优化治理 以“治水兴水”促“人水和谐”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我们坚持做好民生水利,这是乡村水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昭化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展我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以来,当地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厂、大保障”思路,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保障体系,“一县一网”“城乡融合一体”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据了解,昭化区自来水普及率已由2014年的35%提高到97.59%,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75.95%,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24万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这几年,昭化区聚焦民生民利,在补齐水利短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昭化区依托水系布局,整合全区9533处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库管理标准化,提升农业灌溉智慧化,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4处,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63万亩,成功应对2022年夏季的持续高温和罕见旱情,20万亩粮食作物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的水利基础更加稳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此,水利如何作出积极贡献?
    “在乡村水务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围绕‘水美新村’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要求,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美新村’与现代农业园区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全区河湖水质达标率100%,清水绿岸基本形成。”上述负责人说。
    昭化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贯彻落实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抓升级,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利设施建设、水旱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利管理机制创新等工作,为民生福祉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水利保障。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