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数:950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自“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视为农业生命线,原则上耕地只能增不能减。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作为对此规划的呼应,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把耕地保护建设措施作为硬指标来落实。会议强调,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投资水平尚偏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就是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徐祥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约有20亿亩农田,其中1/3属于高标准农田,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这个比例多年来没有太多变化,也因此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安全的软肋。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强度是每亩1000元-2000元,这只相当于农田整治水平较高的日本的1/30。因投资强度不足,整治出来的农田质量低,且容易退化为中低产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本报记者分析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民生休戚相关,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因此,其建设资金主要由国家保障。尽管我国财力有限,但这关系到农业“压舱石”,国家投资只能增加不会减少。此外,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还有整合涉农资金、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部分社会资本以及电力部门投入资金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是主要资金池,其他资金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至关重要。”

改革是关键

受访专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政府投入之外,吸引社会投资、发挥农村金融贷款潜能、盘活农民手中资源资本等渠道也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依然受金融贷款难、闲置资源难以盘活等问题所困扰。

姜文来认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长期困扰着农村,特别是农村金融贷款担保难更加突出。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很大区别,不能用城市金融套用农村金融。金融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对于现有成熟的模式要进行总结推广,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有效破解金融支农的各种难题,真正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将资金用在“三农”发展的刀刃上。

在徐祥临看来,农村发展不缺资金,真正缺少的是把农村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农村低效利用甚至闲置着的资金资源高效率地配置起来是关键。他表示,全国乡镇数量超过34000个,平均每个乡镇范围内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不少于5亿元,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农民在城市银行网点开设了存款账户。多年来,乡镇范围内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很少有达到20%,大部分金融资金通过商业金融系统流入城市。

“农村巨额金融资金外流,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掌握在不属于农民的商业金融机构手中。”徐祥临认为,要改变上述情况,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民合作社体制的顶层设计,即让“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同供销合作社改革综合配套,加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农民合作社体系——简称“三位一体”。

同时,徐祥临强调,这种农民合作社体制有三点优势。一是以农村社区为单元组建农民合作社,将全部农户吸收为社员,而且乡镇以上社区成立联合社,形成庞大的农民合作社体系。二是生产技术指导、供销、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务全部囊括在农民合作社体系之中,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并通过民主管理机制,让尽可能多的经营环节利润由农民分享,排除少数商业精英独占经营利润的可能性。三是所有经营业务以金融为核心和纽带,为所有涉农经营活动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