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别了!干渴的岁月 ——安顺一家三代人见证农村饮水变迁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2  浏览次数:562
 屋外,拧开水龙头,一股清凉的自来水涌出,今年26岁的王超麻利地接上塑料水管冲洗自己的小轿车。屋内,父亲王建忠用水杯接上净水器里过滤的直饮水,泡上一壶“农家茶”和爷爷王怀明一起享用......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渡槽
 
从缺水用到有水用,从有水用到用上放心水。自来水接入千家万户,家家户户装上净水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落科村,王怀明、王建忠、王超爷孙三代,讲述和见证着脱贫攻坚给安顺农村饮水安全带来的巨大变迁和发展成果。
 
爷爷王怀明:一根扁担,我挑水挑了一辈子
 
我叫王怀明,今年90岁,1930年,我出生在紫云贫困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
 
我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庄,四周都是一座座大山,缺一直缺水。过去,为了有水喝,老百姓只能去相对临近村寨的山上,找到山泉或者挖出水井,用扁担挑水回家。
 
我们紫云是麻山腹地,尤其是格凸河周边地区,很多地方都有落水洞,地面存不住水。田高水低,我们村的老百姓都集中居住在山腰处,吃水真是一件“伤脑壳”的事。
 
说起吃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辈子也没离开过的扁担,从10多岁起,我就和哥哥一起提着锡桶,用扁担上山挑水,一个桶能装20多斤水,我个头小,挑不起扁担,只能用手拎着一个小木桶,装半桶水拎回来。
 
其实,山泉水并不如想象的稳定,夏季雨水多,冬季则比较干旱,一处水源并不能保证一年四季周边老百姓的用水需求,平时田地里种的庄稼只能靠天吃饭。
 
如果一处水源地干竭,我们会组织周边几户人家一起上山寻找新的水源地,除了上山挑水吃,上山找水也是当地老百姓的经常要做的事。我和几个兄弟上山寻找新水源地,好几次遇上毒蛇,差点被咬。那时候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找水。
 
成家以后,全家老小用水都靠我一个人上山挑,每天大清早去2公里远的取水点,来回需要差不多1小时时间,大家都会赶在天亮前上山取水,一次挑的水也只够全家人一天量。
 
为了节约用水,一盆水从洗菜、淘米,到喂猪,可谓是应用尽用,坚决不浪费。
 
就这样,几十年时光一下就过去了,山泉水,我喝了一辈子,扁担,我也挑了一辈子,一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
 
我们当时没想到,到了今天,我的儿子、孙子能那么幸福,他们再也不用上山挑水,现在自来水通到家,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白花花的自来水流出来。
 
这“老掉牙”的扁担,现在早已“退休”,放在老宅里,已经布满灰尘。
 
儿子王建忠:一个水窖,让我们用上自来水
 
我叫王建忠,今年58岁,是王怀明老人的儿子。
 
小时候,我就常听父亲说起他曾经上山取水的故事。长大后,常常跟父亲上山打水。
 
在我的记忆中,有个场景终生难忘。我们村旁有一块泥淖凹地,下雨时,这块地能积蓄一些水,但水是死水,拉着牛路过的农户,会在这歇脚。牛就会到水里打滚,所以,老百姓把这里叫做“牛翻地”。
 
王建忠在自己家小院门口打开水龙头用自来水淘米。金秋时 摄
 
有一年,干旱严重,我家附近有几户人家都是年老体衰的老人,没有年轻劳动力上山找水,有老人家去那片“牛翻地”取水用。回想起那个场景,现在仍然有些心酸。不知当时那水里究竟有多少细菌,对人体有没有伤害。
 
当时,我就对自己说,如果早一天能把自来水接进家里,那就太好了。
 
王建忠在安装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使用净水器。金秋时 摄
 
我15岁后,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村里很多像我一般大的孩子都放弃读书,或者留在家里帮家人干农活,或者走出家门出去打工,我们家田地不多,我就跑出去跟着别人干水泥工,也赚到些工钱回家,但落科村老百姓吃水难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
 
这山上时而有水,时而没水,水位也不稳定,全村家家户户都随时在为吃水的问题困扰不已。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地政府投放大量物资,用来支持各村修建水窖。
 
王建忠勇水杯接净水器中的直饮水。金秋时 摄
 
我抓住机会,号召村里有劳动力的年轻人商量。“没人帮我们,我们自己有劳力,自己修!”随即,大家一拍即合,立即行动,申请政府免费提供的水泥等物资,我们自己投工投劳,开始挖水窖。
 
速度很快,我所在一组9户人家,各派一个年轻劳动力参与,大概1个多月就完成水窖修建。
 
建好水窖后,我们接上水管、安上水龙头,各家顺利接通自来水,用水实现基本自由。
 
孙子王超:一台净水器 喝上甘甜直饮水
 
我叫王超,是“90后”,今年26岁,从小在落科村长大,小时候,我们家门口就接上了自来水管,这是父辈辛苦换来的幸福水。
 
听我母亲说,我父亲是个勤快人,用在外打工学来的水泥工技能,和周边9户人家自己投工投劳建好水窖后,我们用水也更稳定了,用水比过去方便了。
 
看见大缸里随时都装满水,父亲总是乐呵呵地笑。
 
“90后”王超开着小轿车回家,打开水管冲洗自己的轿车。金秋时 摄
 
乡亲邻里看见我们9户人家投工投劳建成水窖,喝上自来水,都很羡慕,纷纷效仿,后来的几年里,落科村不少老百姓纷纷投工投劳,利用政府的免费物资支持,在当地党员干部指导下,前后几年间,一共修建10多个水窖,几户人家一组,家家用水更方便。
 
这几年,我们老百姓用水又有大变化。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地实施,咱群众也受益。通过“村村有稳定水源”政策,我们水窖纳入当地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平日,水管一旦有破损,村支“两委”和当地的党员干部,都会帮我们及时解决和免费更换。
 
我们家拿到政府下拨的危房改造资金,搬出过去土木结构的旧房,再加上我这些年在外地打工赚来的钱,我们家现在已经建起一栋两层高的砖混结构的新房。
 
去年下半年,政府为了让我们用水、喝水更放心、更安心,又为我们每家每户免费安装净水器。
 
这台净水器可不简单,插上电,按下净水器开关,拧开水龙头,就有净化过的水流出。安装人员说,净化过的水可达到直接饮用水标准。
 
刚开始我们不信,后来一喝一对比,确实不一样。净化过的水喝起来更润滑甘甜,口感细腻,而过去直接从山上水窖接来的水,即使烧开后,都会干涩卡喉。
 
从过去长辈的挑水喝,到山里老人喝苦咸水,再到如今喝上干净、放心水,我们相信,农民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记者手记:
 
放心水浇开幸福花
 
水利兴,农民笑。农村饮水安全事关脱贫攻坚大局和民生福祉。
 
2018年7月以来,贵州启动实施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截至2019年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今年1月中旬以来,贵州又启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整合多方资源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用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安顺市平坝石朱桥水库航拍
 
紫云地处麻山腹地,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9个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山高水低、有水留不住。如何让农村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不落一村、不落一户”,这是脱贫攻坚要坚决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务。
 
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落科村采访中,王建忠一家三代通过自己的故事讲述对农村饮水安全变迁的深刻感受。从耄耋之年的王怀明依靠一根扁担两头挑起全家人的用水,到王建忠率先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物资支持力量,依靠劳动人民的力量,尽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难题,再到第三代“90后”王超,老几辈人曾经的安全饮水梦想已经实现,通过一家人的故事,真实折射紫云饮水安全已经实现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巨大转变。
 
近年来,面对农村饮水安全“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目标,安顺市各级水务系统将重任扛在肩,全力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面受益133余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受益28.5万人,群众农村饮水安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放心水浇开幸福花,麻山腹地,笑容,在群众脸庞浮现。
 
时间轴
 
安顺脱贫攻坚大事记
 
2012年: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37万人,6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2013年:建成通村油路613.8公里;完成扶贫生态移民2874户12000人,建成保障性住房23717套,改造农村危房17239户;完成5.6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并投入使用;解决农村20.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0.93万人。
 
2014年:安顺市扶贫搬迁生态移民1.1万人、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0万人、完成实施10万人安全饮水工程。
 
2015年:全面启动“327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总结推广“猴场模式”“秀水五股”等扶贫经验,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全市农村扶贫对象从2011年的74.6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8%下降到13.9%。
 
2016年:通过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安顺市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全年减少8.63万农村贫困人口。西秀区、平坝区通过同步小康达标验收,镇宁自治县及坡贡镇等3个贫困乡镇按省定标准“减贫摘帽”,162个贫困村出列,简嘎乡、大营镇两个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2017年: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55%。
 
2018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0.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180个贫困村出列,西秀区、平坝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功脱贫摘帽。
 
2019年:4月,普定县、镇宁自治县顺利脱贫摘帽,西秀区、平坝区等已摘帽县(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关岭自治县12月顺利达到脱贫摘帽标准。155个贫困村成功出列,全市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3%,取得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
 
2020年至今:安顺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总攻,用好用活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开展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巩固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脱贫成效。关岭自治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力推进紫云自治县,简嘎乡、大营镇和178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进程。
 
来源:贵州日报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