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农村百姓的“幸福水”——甘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综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5  来源:天水日报  浏览次数:280

 小康不小康,农村饮水算一桩。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谷县把改善贫困群众饮用水条件作为脱贫攻坚战的硬仗来打,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局,加快补齐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巩固完善供水设施条件,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供水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0月30日,当记者跨进甘谷县六峰镇六峰村村民马菊琴家的院子时,最吸引眼球的不是落地玻璃窗的小洋房和打磨平整的水泥院落,而是摆了整整几个台阶的各类盆栽和院落一角露出来的一个白色水龙头。“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和城里人一样安全、干净的自来水。遇到天寒地冻的天气,水管员主动上门宣传,还帮助我们做好防冻措施。政府这项惠民工程真是太好了。”马菊琴高兴地说。

  这个水龙头马菊琴盼望了很久。以前村里吃水不方便,缺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多数村民吃的都是井水,水质和卫生条件较差。保障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甘谷县六峰镇供水站站长李强介绍说:“依托县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饮水安全,关乎健康,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保障。近年来,甘谷县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列入县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首大力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千吨万人以上供水工程8处,解决了15个乡镇392个行政村51.93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县通自来水农户比例达93.23%,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100%,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极大提高。

安全饮水全覆盖

  当天,记者来到甘谷县东北部供水站采访时,甘谷县水务局灌溉中心主任张小忠首先带着记者参观了甘谷县农村饮水工程模型沙盘。

  张小忠告诉记者,甘谷县自然条件较差,干旱少雨,农村饮水困难、饮水安全没有保障是多年来全县农村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安远川,天天下雨都嫌干。”在渭河以北干旱山区,年均降雨量269毫米,蒸发量1520毫米。一遇旱情,当地群众天不亮就得到沟里排队等水,近的一两个小时,远的三四个小时,完全靠畜驮、人背、车拉解决吃水问题,山区群众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找水和拉水上。在旱情特别严重的时候,沟泉水源日渐枯竭,连浑浊的“黄泥汤”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本世纪初以来的持续干旱,让山区群众又一次站在了水源告急的风口浪尖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从城里买水吃。为暂时解决饮水困难,县上出动了送水车,驻地部队也主动请缨加入送水队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甘谷县农村饮水主要以地表坑塘水为主,部分地区的山泉水都是奢侈品。因此,防病改水,改善人畜饮水条件一直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张小忠说,“饮水安全关乎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同时,农村饮水安全也是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成为我们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

  甘谷县按照“科学规划、点面结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地理特征和可利用水资源分布现状,将全县农村区域划分为“一带三区”,涵盖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张小忠指着甘谷县农村饮水工程模型沙盘向记者介绍说,“一带”就是以渭河为纽带,以人口密集区为中心,规划了磐安、六峰、崖湾、十里铺等4个千吨万人饮水安全工程。“三区”,就是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规划了西北部、东北部、南部三大千吨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其中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6乡镇123个行政村30017户150373人;东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6乡镇115个行政村33051户159602人;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6乡镇102个行政村21069户98683人,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脱贫攻坚水先行

  “水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饮水安全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更关乎脱贫攻坚战输赢成败。”张小忠说,为此,甘谷县始终把质量标准作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坚持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建设环节关口。

  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因地制宜,注重节约投资,选择技术可行又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在建设程序方面,认真落实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对工程变更及时报经市局审批。在技术要求方面,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工序管理办法》及“管槽开挖验收表”“管道镇支墩验收表”“阀门井验收表”和“打压试验登记表”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在项目管理方面,坚持高标准技术指导、严要求督促进度,实行项目终身责任制,从方案设计、施工队伍、材料选择、质量监督、项目验收及建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检查,并对每项工程选派甲方项目负责人,对各标段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协同监理单位共同抓好监督指导,确保把每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

  张小忠说,近年甘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跨乡大型项目为主,主要布设在干旱山区,工程投资人均近900元,与目前643元的国家补助标准差距较大。为此,在落实自筹资金方面,采取多样化投入机制。“在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动员干部职工及甘谷籍在外工作人士捐款筹资1400多万元。”他说,在落实入户工程资金方面,动员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并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开挖管沟。工程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国家专项资金按施工进度,社会捐款及群众自筹资金在县财政设立专户。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可靠和水质达标是关键。水务部门坚持把水质监测作为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2011年在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站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筹资配备了水质检测设备,能够开展18项常规物理化学指标检测。201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我们积极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项目,投资116.14万元,在东北供水站建设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购置仪器设备31台(套)、水质检测车1辆,通过实验室配套改造,可开展的检测指标增加到42项,定期对各供水站末梢水水质进行检测,目前县内所有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张小忠说。

  坚持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做到精准识别、重点突破。水务部门紧盯全县“1+18”精准扶贫方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村制定了《甘谷县精准扶贫饮水安全三年帮扶规划》,对饮水安全设施力求精准到户,共为6497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册”脱贫计划。高标准建成了西北部、东北部、南部、十里铺、六峰、崖湾、磐安等7处千吨万人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5个乡镇195个行政村35900户170900贫困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了贫困户饮水安全全覆盖。

建立管护长效机制

  随后,甘谷县东北部供水站站长王军伟又带着记者参观了供水站的控制室。走进控制室,只见一块大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各类数据,旁边的三名工作人员正专心地盯着眼前的电脑。“这个控制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实时监控东北部供水站的供水情况,一旦管网上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例如水位变化、流量变化和一些故障,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并报警,同时控制室还监控沿线管网的安全。”王军伟说。

  据介绍,着眼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效益,坚持“建的成、用的起、管的好、常受益”的理念,甘谷县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建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健康工程”。

  为了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好,甘谷县坚持建管并举,在项目建设时同步设立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站这一专管机构,并下设磐安、崖湾、六峰、西北部、东北部、十里铺、南部等7个供水站,全面负责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水务部门还建立了双重分级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群管组织和专管机构相结合的双重分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县水务局、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民用水协会组成的‘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王军伟说,县委、县政府立足工程区域大、范围广、管线长的实际,打破村组界限,按照管网分布聘请村级管护人员,负责村级管网的维修养护和用户水费收缴,将“四级网格化”管理延伸至村一级,实现从水厂到农户、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管理。水务部门还建立了工程维修养护基金提取制度,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工程维修养护基金提取制度,设立了维修养护基金专户,在当年收缴水费中按10%的比例计提,做到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共计提维修基金276万元。县财政按工程受益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将补贴资金的三分之一用于维修养护,确保了工程正常运行。

  王军伟说:“我们7个供水站分别组织成立了管网维修抢险组、后勤财务组、机电操作维护组、水质监测检验组,管网维修抢险组实行干支管分段包干,并协同村级水管员巡查村级管网,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各供水站严格建立制度,规范运行,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以前担心家里的老人用水不方便,不敢外出打工,自从家里2015年通上自来水之后,再也不为用水发愁了,我也可以放心地出去打工了,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采访中,甘谷县六峰镇黄家新庄的黄雪峰正在用自来水给院子里的花浇水,说起方便、干净的自来水,他满脸笑容。

  幸福水带来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甘谷农民用上清洁自来水,降低了疾病风险;劳动力从拉水、背水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洗衣机、热水器等进入寻常农户家,卫浴条件改善带动生活习惯改变,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