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东莞讯】(驻东莞记者 王海荣)4月17日,在一片质疑声中,曾因“凑不够听证人员数量”而两度搁浅的东莞市水价调整听证会终于如期举行。21名听证参与人员在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的多功能会议厅内,对两套大市区水价调整方案进行热议。在没有不涨价方案选择的情况下,大部分听证人员偏向于选择涨幅较小的方案一。
东莞市物价部门此前公布的两套备选方案显示,一是居民水价从现行水价1.2元/立方米涨到1.5元/立方米;另外一套方案是分步实施,首先将居民用水调到1.4元/立方米,两年后再调到1.63元/立方米。无论选择谁,两套方案都是一个“涨”字。
对于此次上调水价,东莞市物价局解释称,首先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东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目前,该市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远低于广东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也低于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其次,企业供水成本上升幅度较大,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损耗、税收、制水成本、人工成本等费用均上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大,增加财务费用、修理费用等支出。
据悉,水价上调听证会曾出现两次“公众代表不够”的情况。2010年,东莞市举行水价上调听证会,公众代表应为35人,但报名人数只有13人,不到一半。2011年6月,东莞市再就水价调整进行听证,尽管公众代表数目“瘦身”到了10名,但最终报名人数却仅有5人,听证会再次“夭折”。去年9月,东莞市物价局透露,预计11月底之前召开大市区水价听证会。但之后又由于当时居高不下的CPI压力,物价部门又将听证会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