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甘肃: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5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杨世智 宋振峰 卢吉平  浏览次数:457

30多年前,联合国召开的一次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30多年后,警告之中“不久”正在逐渐变成现实,而水危机也在逼近陇原大地。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关系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乃至安全大局。兴陇之要,其枢在水。应对水危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水。

  水的“赤字”账

  缺水,是甘肃的基本省情和水情。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共有289.44亿立方米,人均107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六分之一,正在逼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

  水少,还分布不均,致使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甘肃分属内陆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其中,占全省土地面积六成以上的内陆河流域,以占全省21%的水资源生产着甘肃三分之一的粮食;而占全省水资源四成的黄河流域,则养活全省七成的人口,滋润着全省七成的耕地,贡献着全省七成的工业产值;占全省水资源三成半的长江流域,人口和耕地却只占全省总人口及耕地的一成多一点,工业产值也只有全省的5%。

  从时间分布上看,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77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300毫米,最高的地方达2800多毫米,而且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秋冬春连旱甚至四季连旱时有发生。

  当前,全省缺水量达20.15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上百亿元,有近300万亩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15年全省缺水量将达到22亿立方米,到2025年则将达到24亿立方米。

  算甘肃水账,其中写满了“赤字”。

  “大锅水”喝不得

  尽管缺水,但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却反过来问:我怎么没感觉到缺水啊?!

  这是当前最为典型的现象和心态之一,只要自己家的水龙头和锅里不断水,或不经常断水,就对全省“大锅”里有没有水漠不关心。86个县、市、区中有63个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为防不时之需,许多县区的城里人不得不在家里放一个过去农村才有的水缸,但在当地,用自来水洗车等现象却是一种常态。

  另一种典型现象和心态是,只要水从自家门前过,就来多少用多少,对下游用水漠然置之。发源于祁连山(600720)的黑河是我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流,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过去一路碧波荡漾,绿色诱人,是阻断沙尘的天然屏障。然而曾经一段时期,由于上中游过度用水、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下游来水锐减,生态逐渐恶化,绿洲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

  还有一种典型现象和心态则是,有多少水就用多少水,只算自己的经济小账,从来不算生态和社会效益等大账。河西走廊有一家企业,上世纪80年代建厂时打了两口井解决用水问题,因为不掏水费,企业生产从不担心水耗即是一例。

  放眼全省,类似的现象和心态比比皆是,其中涉及用水观念、方法等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大锅水”体制。看似跟谁都有关系,又谁都难以真正关心,最终形成水资源利用上的“公地悲剧”。

  “大锅水”,再也喝不得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

  应对水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根本出路。

  在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尤其是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通过实行水权制,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并辅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水权交易,从而实现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更高起点、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打破“大锅水”体制,通过确立水权避免“公地悲剧”,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所在。今年,在我省出台的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抓住这一要害,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使水资源从过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恢复到“稀缺”的资源属性,进而为市场配置水资源奠定基础。

  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省万元产值耗水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不到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只有37%,潜力巨大。为此,《实施意见》中省上明确要求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推动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15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9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4。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我省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内陆河流域工程布局不能有效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黄河流域的中部干旱地区供水工程建设明显滞后于用水需求,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渭河、泾河等缺乏调节水库,水资源保障能力低;长江流域受地形地貌限制,工程小而分散,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强化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也是发挥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作用的关键。

  转变观念,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根本保障。水关系发展大局,更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让每个人都来关心水资源,形成自觉节水、依法治水、科学用水的观念,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有根本保障。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