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相关:理财证券)》记者 马国川
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这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迎来中国水利建设新高潮。”水利部前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要把握好历史机遇,将中国水利事业从近代水利推向现代水利。”
今年88岁的钱正英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领导者。她29岁时就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51岁起担任部长。直至1988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她在水利部门工作了36年。
“我虽然离开了水利部,但是我仍在研究中国的水利问题。”这位水利界的元老回顾了中国水利60年间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基本完成近代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到了世界水平前列,三峡工程就是一个标志。”
但是,钱正英也清醒地指出,“‘二战’以后,世界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进入现代水利。近代水利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现代水利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保护。”
“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钱正英说,“中国应当自觉地实现从近代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变。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人和河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
“水利对中国尤为关系重大”
《财经》:
最近召开了高规格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而在今年年初,中央还公布了“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利全面工作进行部署。这些事实是否说明,水利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重视?
钱正英:
是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亚洲许多国家都重视水利,但水利对中国尤为关系重大,这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治水分不开,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要求和愿望。
回顾历史,我感慨良多。从我小时候起,每天报上长篇累牍都是水旱灾害。旱的时候,不少地方以观音土充饥,甚至发生人食人的惨剧。大水的时候是一片汪洋,饿殍载道,流民遍野。连年的水旱灾害,每一次受灾人口都达千百万。
可以说,严重的水旱灾害,已经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了。1949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白皮书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各届政府都不能养活自己的百姓。为什么?因为水旱灾害频繁,粮食收成没有办法保证。而且水旱灾害最容易造成大量逃荒的流民,进而导致极大的社会稳定问题。
《财经》: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水利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在1949年之前水利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钱正英:
中国的古代水利确实是很辉煌的,秦朝以后有三次水利大发展,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带动了人口大增长。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的基础学科开始建立,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
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外侮内乱,国力衰退。水利不但不能赶上世界的发展,相反已有的水利设施都无力维修,效益退化。世界各国进入了近代水利,中国却停滞不前,甚至于古代水利的成果都毁坏了。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快了进入近代水利的步伐,追赶那些已经进入近代水利的国家。经过60年的奋斗,中国水利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中国人口13亿多,比建国之初多了两倍,中国人民衣食无忧,社会稳定,靠的是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设了各种水利工程,常遇水旱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刚解放的时候,中国的灌溉面积只有2亿多亩,现在已经有10亿多亩了,保障了粮食的供应,不再靠天吃饭。农业建立了高产稳产的基础,城市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大江大河都控制住了,都平稳了,支流的洪水基本上也能够得到控制。比如,去年长江上游的暴雨,如果没有三峡大坝,肯定紧张得一塌糊涂,压力不会小于1998年。
虽然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但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经过了很多的曲折和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不愿意往这块投入。义务劳动现在没有了,也没有资金投入,中小型的水利工程没有继续修建,过去修的一些有损害也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整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