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葛 勤 深秋,山丹县东乐乡南滩。东乐乡十里堡村、五墩村南水北调工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两路引水管线如两条巨龙,蜿蜒舞动在大地上,将一股股甘泉送入饱受干旱之苦的农田,被两村群众称为救命水、幸福水。这两路引水管线的建成,可恢复撂荒地和增加保灌面积4500亩,使这两个村的人均保灌面积从0.6亩增加到2亩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生存发展的干旱缺水问题,多年来,围绕水这一长期困扰生存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该乡干部群众先后经历了缺水之苦,引水之难,着力探寻惜水之举,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红旗渠精神”。
引水:漫漫追寻
东乐乡原来靠上游的祁家店水库配水浇灌和机井抽水浇灌。据老辈人讲,建国初期到70年代,这里水草丰茂,树木繁盛,气候宜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山丹河上游修建了李桥水库,加上干旱加剧和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祁家店水库来水量锐减,水库配水灌溉面积大面积缩减,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干涸,全乡陆续有3万多亩耕地撂荒。处于灌溉水系下游的该乡城西村六社和七社共有1200多亩耕地,属井河混灌区。由于干旱,水库配水灌溉面积没有了,机井也干涸了。
缺水,使全乡喊“渴”之声不绝于耳。缺水,已经严重影响了一方老百姓的生存,也成为摆在乡、村干部面前的一个严峻和棘手的考题。为此,几届乡党委、政府和群众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群策群力开展生产自救,吹响了保卫民生的冲锋号,打响了一场场绝地攻坚战。
2002年,乡党委、政府以五墩、十里堡、城东、小寨为主实施了北滩群井汇流工程,把这4个村的河水计划调整到上游的静安、大桥村,使人均保灌面积从原来的0.6亩提高到的现在的1.2亩。当时的这项“救命工程” 基本安定了民心。该工程运行十多年来为缓解东乐干旱缺水现状发挥了巨大效益。由于该工程投入不足,渠系配套不完善,由北向南输水线路长,水资源浪费大,年亩均水价320元,尽管解决了几个村的生存问题,但却制约着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5年,经过水利部门的勘查论证,建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地下水资源充裕的南滩盆地打井引水。处于东乐乡群井汇流工程下游的城东、城西两村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持下率先在南滩打井取水灌溉。2006年两村共打成机井1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5公里,衬砌砼引水渠道30公里,解决了两村50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南水北调首战成功。
今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五墩、十里堡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下决心由群众筹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在东乐南滩区布设机井12眼,以解决五墩、十里堡两村4500亩撂荒耕地的灌溉用水。经过近1年的紧张施工,该工程共完成投资994万元,新打新配机井12眼,架设农电线路9公里,开挖土方28.5万方,铺设管网48.9公里,修建250方和100方调蓄池各1座。记者在现场看到,两条引水线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东乐南滩,引水管线工程量最大的地方长度达1公里多,口宽22米,底宽5米,高17米,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堪称奇迹。
水,漫漫追寻;水,情之所系。总投资994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资金,五墩村和十里堡村人均自筹资金分别达到4202元、6369元。只有20%的农户能自筹解决,而80%的农户依靠贷款解决。目前,尚缺口资金339万元。为此,乡亲们纷纷呼吁上级有关部门为他们再想点办法,兴修水利,抢救撂荒耕地,改善和营造周边生态绿地环境。
惜水:多管齐下
取水引水固然不易,面对来之不易的涓涓清流,用好它更显得弥足珍贵。为了用好水,让这些倾注干部群众心血的水发挥最大效益,乡党委、政府有着更深的考虑。“加强对水库现有水源的调度和管理,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把有限的水用到关键地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走高效节水之路,推动全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乡党委书记周平说。近几年来,该乡矢志不移地坚持工程节水、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多措并举,推进综合治水。县、乡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渠系配套项目优先安排到最缺水的村社,使新恢复的耕地田成方、林成网、路成行、渠相连。仅城东、城西、五墩3个村近两年修建渠道40公里,城西村还自发将7公里明渠改为暗渠,乡上支持筹资20多万铺设管道7公里,用于发展设施农业。乡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致力发展节水高效的孜然种植,节水效果明显。东乐乡群井汇流工程管理站站长张天峰介绍:以往灌区浇灌三个苗水需要60天左右,而今年只用了38天。以政府补助和协调贷款为杠杆,今年动工兴建设施温室大棚160座,结束了东乐乡没有设施农业的历史。与此同时,随着渠、路、林、地配套的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鼓励非公林业发展和对北部滩沙生植被区的封育,生态治理迈出坚实步伐。但周平也不无忧虑地说,发展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是保证东乐群众世代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而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全乡甚至全县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模聚集效应,才有利于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