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买不来放心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深圳市宝安区等原特区外的部分居民,在今年的深圳市“两会”上,张新平、钟华等市人大代表曾强烈呼吁,加快推进特区供水一体化进程,以期尽早实现深圳市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
10月16日,记者从深圳市水务局获悉,深圳市整合村级水厂、接收供水“中间层”等工作已取得可喜性进展。
对于原特区外部分居民用水“价高质低”的主要原因,深圳市人大代表认为经营主体混乱是“病原体”,对此深圳市水务局表示认同。
据悉,目前宝安区部分街道供水运营主体不一,供水行业存在“多头管理、体制混乱、各自为战”的情况,以宝安区民治街道为例,辖区内就有3家企业负责供水。由此导致宝安区部分街道居民要喝“高价水”。
原因在于部分街道一级的供水企业不能抄表到栋(户),而是由各街道社区股份公司或物业管理处负责集中抄表上缴,增加了中间的服务收费。如民治街道牛栏前社区近2万户居民的水费高达5.5元/立方米。
另外,由于投资主体不明,毁损或老化严重的水管无人改造,宝安区部分片区水耗大、水质差。
据深圳市水务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原特区内居民的用水均由深圳市水务集团提供,原特区外居民用水一部分由深水宝安、深水龙岗等供应,还有一部分街道只能依靠本地水库供水。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每个街道均成立了一家供水企业,各供水企业仅能向本街道主要区域供水,部分偏远片区原农村只能利用当地山塘水库自建小水厂为村民供水,供水水质和水价有较大差异。
近年来,深圳市一直在积极推进村级水厂整合、供水“中间层”接收工作。2008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村级自建供水设施整合工作方案》,要求以各区政府为主体,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对村级小水厂进行整合。
目前,已有5座村级水厂停止供水。但是由于对水厂和管网的补偿标准难以达成一致,整合工作进展受到影响。
村级水厂整合进度受阻的情况已引起深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已将此项工作列入深圳市政府督办事项。
深圳市水务局有关人士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快剩余多层供水“中间层”的接收进度,同时启动高层供水“中间层”的接收工作,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供水企业抄表到户。
据了解,早在2008年,深圳市水务主管部门报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宝安、龙岗和光明新区供水管网建设投资和维护管理方式的意见》,明确在4年内,由市、区政府和供水企业按照1:1:1出资比例,投入13.6亿元对原特区外股份公司辖区内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改造后由供水企业直接抄表到户。
目前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底完成,共改造174个社区供水管网,受益人口50多万。深圳市水务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已报深圳市发改委提请立项。